新华网浙江频道2月28日电 日前,温州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决定,将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这一决定缘于瑞安教育系统的一件尴尬事。
据《温州商报》报道,近年来由于瑞安市千方百计为解决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问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该市外来务工者子女人数从2003年9月的18450人增加到现在的三万多人。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加,使得瑞安部分校园学生爆满,教育系统不堪重荷。
95%学生是外来人员子女
莘塍六小是一所有着40多年历史的公立学校。今年开春,该校增加了近30名外来新生。据校长季光荣介绍,6年前这所小学里都是本地学生,500多人。现在总共有学生958人,外来务工者子女占了95%。现在几乎都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周围是工业园区,企业工厂很多,因此外来务工者的子女都就近入学了。本地学生基本上都到别的学校去了。”
上周记者到该校采访,正好遇见学校大扫除,孩子们看记者在拍照便都围了上来。“你们都是哪里来的?”记者问道。“安徽!”“四川!”“湖南!”该校学生果真来自全国各地。
“阳光助学”的吸引力
瑞安市民营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良,是浙江省“教育强市”。从2003年开始,瑞安市委、市政府率全国之先推出外来外来务工者子女“阳光助学”工程,规定凡在瑞安市务工的所有外来务工者,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双方任何一方企业出具的证明,其子女即可无条件地在瑞安市就近公立学校入学,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学费;每年瑞安市还从已经在这里入学就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中,选出1000名学生,经公示由市财政拨出专款,发放“教育助学凭证”,免除这些学生的所有费用。
瑞安市优良的教育资源与上述优惠举措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外来务工者子女不断涌入瑞安塘下、莘塍等工业发达地区的学校。据统计,瑞安市目前已接收3.1万名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有28所学校外来务工者子女占学生数的60%以上,最多的达到95%。入学人数从2003年9月的18450人增加到2005年9月的29500多人,每年增加5000多人,相当于办5所20多个班级规模的学校。
为孩子入学而来务工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不是招生季节的今年春节,居然也有3000多外来务工者子女涌到瑞安要求就学。
“有些外来务工者除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瑞安读书外,还把亲戚、朋友的孩子带过来读。”今春开学之际,当地教育部门发现新情况:除大幅增加的外来务工者子女之外,非务工者子女的外地籍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这给教育系统带来了一定压力。
莘塍六小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新增加的那些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非本地务工者的子女。“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家长开不出本地就业证明和暂住证,另外一些则老实承认孩子是自己亲戚的。”
莘塍六小一安徽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瑞安读一年级,后来转回老家读书,很轻松就考全班第一,但是过了一年,成绩就下滑了。“现在我宁愿在这里务工也要把孩子带到这里读书。况且这里收费还比家乡优惠。”
记者在校门口遇见了一位接孩子的家长,他说自己来自湖南,因为家乡的教育比瑞安差得多,开春他就把亲戚的2个孩子也带来读书了。
建议: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
“孩子在不断增加,但是校舍和场地就这么大。”莘塍六小季校长表示,许多班级人数达到六七十人,师资力量和配套设施难以跟上。这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了解,由于人多很拥挤,现在放学都是老师带队领学生出校门。”
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表示,针对这一现象,各学校应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如果确系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家长应提供相关证明,学校要大开方便之门给予安排;如果学校容纳不下的,教育学区应尽量统筹安排,规范管理,保证让他们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家长(法定监护人)没有在这里务工且手续不齐全的,学校要尽量劝其回原籍就读。
“仅靠地方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者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叶耀国建议,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即教育部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中西部每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借读、冲抵学杂费;被借读的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他认为这样一来,义务教育法可真正落到实处,可实现教育经费使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将会在两会上提出提议
叶耀国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认可。上周,几位人大代表在瑞安调研时,叶耀国就向他们提出了在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的建议。
“我们认为叶局长的提议很好,三月份全国两会召开时,我将会以书面发言或记者采访的形式提出。”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项剑萍告诉记者。
项剑萍表示,瑞安的情况十分典型,他们还了解到,以前是务工者为了务工而把子女带来,现在是为了子女能去瑞安读书而到瑞安务工。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的提议很值得推行。(郑光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