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热点关注

教育公平:孩子们真正的“起跑线

2006-08-31 10:49:38 SRC-3165
   
 

    “有教无类”:在择校风中远去

    贫困生上学难、薄弱校更趋薄弱、择校风愈演愈烈……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的诟病。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4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其中,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别在不断扩大。在同一地区,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主动”承受择校费,争着将孩子送往名校。

    “‘有教无类’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而今天,这一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择校’是典型的损害教育公平的现象。”天津万盛高级中学校长柏均和委员对此表示出极大的无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而“择校”又造成应试教育、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可怕地向幼儿教育延伸。“择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决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

    针对目前一种将“择校”原因归结于家长“自愿”的观点,柏均和认为,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回避政府职责的借口。“群众实在是出于无奈。如果没有政府的导向和投入偏向,何来校际差别的拉大?群众又何必去用并不丰厚的收入、用逼迫孩子上各类学习班的方法,去拼争好学校的名额?”

    “铜陵奇迹”:学校无好坏

    2005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安徽铜陵召开。从此,这个仅有70万人口的小城市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有人甚至将其称为“铜陵奇迹”。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今年1月曾到铜陵进行专题调研的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委员对记者表示,铜陵的经验的确很宝贵,它实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均衡。

    铜陵市用了10年时间基本取消了学校差距,推行的做法包括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斥巨资扶持弱校,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制,近年来先后将30多位市区教学骨干派至薄弱学校。再就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分配比例从1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同时在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等。这样,薄弱学校不断扶强,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老百姓自然就不用再为择校而埋单了。

    对于教育界内“三个一切”的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铜陵教育主管部门表示“最看重的是第一句”。

    要根本实现教育公平,就看政府部门发展均衡教育的决心和实际举措。是把有限的资金砸在建几所豪华学校上,还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铜陵的政府官员在谈“先进经验”时就曾表示:“我们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做而已。”因此,“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教育部一位官员的这句话点破了“铜陵奇迹”的实质。

    教育均衡:政府投入是关键

    “追根究底还是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资源不足,供给不足,所以一些学校办‘民校’、办重点班,因为确实可以弥补一些。”许多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指出,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使教育成为稀缺资源,再加上政府调节平衡利益的机制相对滞后,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民进中央在向大会提交的一份“强化政府职能,根治乱收费、择校热”的提案中建议,应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各学校以办实验班、特长班的名义挑选学生,禁止各种形式的初中入学笔试、面试,把握住义务教育免费就近入学的底线。至于特长教育、超常教育,则应交给社会。此外,调整对各级示范校的评价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建设,把“示范”的重点转到软件建设上来,转到推进素质教育上来。

    “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投入要到位。国家和各级政府要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并且向薄弱学校倾斜,要明确一个时间表,实现区域内公立学校资源配置与教育水平均衡化。”柏均和委员指出,一定要明确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一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指导标准。他还强调,目前要紧的一项工作是要规范日益严重的对西部和落后地区骨干师资的掠夺性招聘。“当前有一种‘掠夺有理’的舆论,认为这是一种用人机制的改革,不妨碍人才流出地区的教育发展大局,不会影响教育均衡态势。这种认识与做法都是片面的,结果必定是进一步加速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柏均和委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就是要承认这种不公平的存在,政府要给予适当干预,“不能让这种不公平超越一定的限度,伤了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筋骨。”(王慧峰)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