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热点关注

关注中国发展 外国在京人员各具慧眼观“两会”

2006-08-31 10:49:37 SRC-214
   
 
 

    作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一年一度的“两会”也成为海内外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窗口。而驻华大使、驻京记者和外国专家由于身处北京,更有亲临其境之便。他们分别关注“两会”哪些问题呢?

    驻华大使: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

    按照惯例,很多国家的驻华使节都接受邀请参加“两会”旁听。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说,他对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期待着,通过今年的‘两会’,中国能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金夏中的期待里有对中国最良好的祝愿。

    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今年中国政府开始把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熟知中国国情的金夏中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的‘两会’将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及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作为中国政府的施政重点。”

    “这份报告不仅讲述了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提出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这显示中国政府逐渐在淡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是更加重视社会的稳定。”他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评价说。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也对此深有同感,认为中国在经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不少问题:“如果中国不妥善解决它们,就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相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会构建一个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金夏中说。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帝也充分肯定中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国政府在努力让所有中国人享受更好的生活。”

    外国记者:建设新型农村也有利于城市

    外国记者是“两会”的亮丽风景线,他们不停地向世界传递着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完成自身采访任务的同时也经受了“两会”热烈气氛。跑新闻的人眼中的“两会”是什么样子?

    来中国多年,已经多次报道“两会”的西班牙电视台女记者莫沫用流利的中文说,今年的“两会”,除了“十一五”规划、医疗、能源等问题,“三农”和新农村问题也是她关注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温家宝总理所作报告的重点。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麦马克注意到“北京将额外为农村学校、医院、农作物补贴和其他项目拨款52亿美元,增幅为14.2%”。英国《卫报》记者华衷根据温总理的报告评价说“中国领导人着手消除巨大差距”。日本《朝日新闻》记者藤原秀人则清醒地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新农村的建设是充满困难的长期任务,这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农村政策的艰难程度。”

    俄罗斯《新闻时报》记者亚历山大·洛马诺夫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有一定的资金倾斜,对城市投入随之减少。但同时他表示:“农村的日渐富裕也将给城市居民带来好处———如果农民有了钱,他们将有能力增加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增长。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企业也将从中获利。”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缩小收入差距。“无疑,今年的重点就是温总理提出的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计划。通过补贴、免费义务教育和新建道路,这个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将解决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问题。”《德国金融时报》记者克里斯蒂亚娜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教育专家:重视义务教育关乎中国未来

    在北京高校教书的外国专家和教授很多,许多人对“两会”的召开抱有很高的热情。透过象牙之塔,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问题的关注,以及关注背后透露出来的真情。

    法国人拉·雅克是非典时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留下来的两个外教之一,对中国感情很深。他对“两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法文版等媒体。“我会关注中国政府怎么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他说。

    紧扣“两会”主题,他开口谈的就是萦怀于心的教育问题。“湖南、云南等地区许多女孩十六岁以后就不再读书,而是去帮忙劳动,因为她们不但要交纳学费,还要有衣食住行的费用,负担太重。所以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是必须的,关键是怎样保证支付,把减免政策落实下去。”

    从报纸上看到中国农村孩子减免学费的报道,来自加拿大的安乐文教授非常欣慰。“我觉得中国报纸关注乡村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很好的事。中国花费了巨额资金用于农村教育,这在加拿大也是很难做到的。”他非常认可中国政府解决教育问题的努力。“这是中国政府给予人民的权利。”

    “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人,中国虽然在大学里读书的年轻人很多,但对比庞大的人口基数,高等教育人数的比重仍然偏低。”拉·雅克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有话要说。“虽然在北京有80多所大学,而在山东却不是很多。所以中国的大学并不够多。”来自美国,同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书的鲍师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政府投在交通、核能等基础设施和工业方面的钱很多,但投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足。”拉·雅克有些心急地说。而实际上,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正越来越多。(杨宁 叶晓楠 宋冰 程晓萱 叶欣 李林蔚)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