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环节,但差距就是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四川做好“三农”工作,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变劣势为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张学忠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四川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大机遇。
张学忠说,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更突出,“三农”工作更重要。从人口来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两高、一低、不平衡”的状况,充分说明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特殊的省情,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四川更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张学忠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环节,但差距就是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四川做好“三农”工作,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变劣势为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只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来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就一定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发展,对于我们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具有非常现实和直接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张学忠认为,从四川实际出发,就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要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内部的增收空间,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群众的增收本领。(本报记者郑德刚 刘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