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十一五”规划求解“三农”问题的首善之举。能否让九亿农民一同走出贫瘠,最终在二O二O年实现全民小康将是衡量这一政策成功与否的标准。其中,徘徊于环保与增收之间的林农应为关键的一环。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根基,中国从二OO三年开始退耕还林,力求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但问题是,靠山吃山的林农对林业依赖性强,禁砍禁伐等于扼杀了他们的生存之本;而粮价的提高虽然有助于耕地农民增收,却进一步加大了林农的生活负担。因此,安徽省霍山县林业局副局长文家庭形容这些为了保护环境自我牺牲的林农为“被遗忘的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该怎么抉择?
从政府层面来讲,发展环保应给予林农相应的生态补偿资金,来弥补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年轻林农纵然可以转业发展,但那些将一生奉献给林业的老农如何从头做起?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保对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应在此体现。
就林农自身而言,则要学会更全面地利用林业资源。中国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王志宝表示,“生态林虽然不能采伐,但可以作林下文章,动植物养殖、森林景观旅游开发,这都是林农增收的可行途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前参加政协农业界联组会议时,王志宝还在发言中提出了“全部耕地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利用林业等土地资源帮助农民增收”的主张。不过,这一从全局性出发的考量,对解决目前林农增收的问题可能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事实上,正如只靠进口粮食不能养活中国一样,木材需求仅依赖进口也绝非正常现象。因此,鼓励非生态重点林区的采伐,仍是林农提高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认为,压在林农身上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如何改进林区作业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将很重要”。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二O二O年实现全面小康的远景目标,如今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已然过去,农村的面貌却并无太大变化,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拉大。中央加大对“三农”投入,新农村建设强力开局,怎样使包括林农在内的全体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将是今后十五年的重要课题。 (中新社记者 文永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