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董峻、牛纪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坚定的口气强调:“要防止一哄而起。”个中意味十分深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防止“一哄而起”,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对此进行了“会诊”。
代表们认为,政绩观出现偏差,是新农村建设“一哄而起”之症的重要原因。“前几年搞农村义务教育达标活动,刷了那么多标语,建了那么多校舍,可后来呢,许多漂亮房子都人去楼空了。大跃进式的干法要不得!”来自湖北的叶青代表说,“靠行政命令搞形象工程,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农民已经饱受其苦了。现在搞新农村建设,有的地方又开始出现这种苗头了。”
“建设新农村,中央政府并没有下达硬指标。但我担心好的理念到了地方就有可能量化为各种具体标准、数字,并作为考察地方政府政绩、官员能力的硬指标。”叶青代表说,“这样的话,形式主义、一刀切、强迫命令就都可能出现。一哄而上的问题还会发生。”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不到位,没有抓住发展农业生产这个要害,是“一哄而起”症的另一个病因。周家贵代表说,从去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这次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已经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防止一哄而起的政绩工程。可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倾向?我看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干部没有理解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片面地认为就是“招商引资傍大款”、“形象工程垒大户”。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我的理解是,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目标,管理民主则是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我们农民老百姓的口袋搞满、家底搞殷实,积极性才会高。”农民代表叶昌保说,“你上面要是光让盖房子,新房子里头全堆着麦草,那叫什么新农村?所以,‘十一五’规划纲草案要里明确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
不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府包办代替,是“一哄而起”之症第三个病因。“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就是死道理。”叶青代表提醒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民期盼各有不同,问题的轻重缓急也各有不同。要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因为农民群众最清楚自己的家园怎么搞最好。以前的许多例子都说明,政府包办事倍功半、甚至劳民伤财。”
还有一些代表提醒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一哄而起”之后,很可能就又“一哄而落”,这种情况过去也不少见。
“我们国家尽管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可以实现对农业的反哺了,可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没变。”谭徽在代表认为,建设新农村慢不得更急不得,在国家财力并不算宽裕的情况下,更多还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对政府工作报告讲到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真正理解和把握了,才能根治“一哄而起”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