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始,中央连续3年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从“重中之重”,到“两减免、三补贴”,新理念、新政策,一路铿锵走来。农业税条例废止,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寿终正寝,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起跑线上。
据报道,今年财政部将安排支持“三农”资金3397亿元,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预计支农资金将突破4000亿元,力度空前。但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仍坦言:“还是少了些。”
的确,我国有9亿农民,4000亿元捉襟见肘。2005年,农村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比3.5;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但国家财力有限,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反哺农村,只能量力而行。同时,这也提醒我们,除了财政倾斜之外,还该做些什么?
继续“以农言农”、“以农抓农”的思路,能给农民多大改善?建设新农村是多方面的,不是“砸钱”盖洋房、厕所贴瓷砖,村舍整齐好看未必能促进生产。仅仅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在人均有限的土地上,未必能富裕农民、繁荣农村。
因而,我们要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新农村建设要放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局中,战略上总体把握,发展中统筹安排。如要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要着眼于社会制度创新,突破城乡二元壁垒,推进户籍、社保等制度的综合改革,建立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制度,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新亮点。(康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