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西方节日,设立中国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2005年3月8日,来自重庆的政协委员陈万志向大会提交书面建议。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在这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感恩节火鸡和南瓜饼等美食。陈委员说,近年来,不断有大学生倡议,在中国大学生中设立自己的感恩节,在这天向自己的朋友、师长表达爱意和谢意,联系周围实际,让他觉得这很有道理。
他表示,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但近年来,我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
同时,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况,一切只从利益出发。陈委员表示,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据此,陈委员建议在我国也设立感恩节,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成年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陈委员补充,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
对于陈委员的建议,一些教师表示节日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加强相关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感恩的精神;一些市民则称感恩节的设立可提醒自己对家人的关怀,有市民甚至建议,将感恩节和探亲假等合并在一起,让远离父母的人集中时间探望亲长,以尽孝道。
正方
别让孩子成冷漠一代
提案人政协委员陈万志表示孩子应该学会感恩
“不知感恩就是忘本,就是忘恩负义。”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主委、重庆大学教授陈万志说,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传统美德教育和德育教育严重弱化,一些孩子甚至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老师,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的“冷漠一代”。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将很悲哀,也很危险。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如设立中国自己的‘感恩节’,让孩子明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陈万志委员如是说。
“我想来想去,还是偏向于把‘感恩节’设在‘父亲节’那天,通过呼吁孩子们在那天为父母做一件家务的形式,明白爸爸妈妈平日里对他们的爱。让孩子们从关心理解父母做起,培养感恩意识,促进精神自强,最终达到人格升华。”
这个提案也得到了一些家长的支持,在北京一家科研单位工作的雷女士觉得设立一个类似于感恩节的日子可以让孩子知道如何孝敬父母体会父母的苦衷。而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表示自己平时在外地工作回家很少,只是过年的时候给父母一些钱,但是父母可能并不在乎钱,而是希望能够和自己的孩子多呆一会,所以他非常赞成设立这个感恩节,因为有了这个节日可以让那些平时尽不了孝道的子女能够回家陪陪父母。
反方
该提案有乱开药方之嫌
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认为不能靠一个节日解决所有问题
“不是什么问题设个节就能解决的”。昨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对设立“中国感恩节”以激发大学生感恩、回馈之心的提案表示,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解决起来也要分轻重缓急,要进行专门的调研之后,才能“开药方”。
就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问题,究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有多少,问题有多重,比例有多大,都还需要深入地调研工作来证实,需要具体的实例和数字来回答,而不是仅凭想象,就单独将其拎出来,并试图用设节日的办法来解决,显然有乱开药方之嫌,无法过多评论。另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丰富内涵,包括推进民主、法制,实现公平、正义等等,更不是单纯设节日所能解决的。
北京东城区教委的吕老师也表示,设立感恩节给人感觉有些模范国外之嫌,对确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不好,根本没有必要。
北京五中的英语教师李德强表示,即使是要设立感恩节,也要注重有中国特色,不能也没有必要模仿西方。(记者申剑丽 周奇 刘洋 张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