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提案
【类号】28
【类 别】经济计划
【提 案 号】0264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环保总局、教育部、审计署研究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经济 发展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和能量流动规律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严格控制和合理处理废弃物,防治环境污染,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总体来讲,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和用全局的视野认识、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着手循环经济立法工作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倡导循环经济,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以法律为基础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更新社会成员的观念、改变他们的行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均以严格的法律条文为基石,如德国制定的《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等;日本制定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2部综合性法律及5部具体法规。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能起到引导循环经济规范化实施的作用,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步伐。
2、开展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创建活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因此,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议在一些具备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条件的行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创建活动。要求企业做到:(A)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B)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C)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D)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E)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F)提高产品的耐用性;(G)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企业应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其次,建立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增长质量为目的,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产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
3、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和绿色消费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代理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德国法律规定,政府部门办公必须使用再生纸。实际上,再生纸的成本比原生纸高得多,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要倡导环保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议政府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经过清洁生产审核,或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办公用纸使用再生纸,在办公过程中注意节水、节能、节电;带头将政府办公产生的废旧家电交给有资质处理的企业处理。同时,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引导社会的消费行为。
4、制定政府奖励政策
通过制定奖励政策,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例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鼓励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新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英国于2000年开始颁奖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日本在许多城市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如大阪市对于市民回收100只铝罐或600个牛奶罐可奖励100日元等等。建议有关部门在借鉴这些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奖励政策,以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资源再利用。
5、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大,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是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再用、循环”基本原则,实现垃圾减量化、再循环利用和资源化的前提和基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每个家庭将生活垃圾分类后,环卫工人在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又将垃圾混在一起运到垃圾处理场,这样就没有达到垃圾分类的应有目的。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出一整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保证在社区层面的循环经济真正得以实施。
6、建立废旧物品交换、回收中心
实际上,“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废旧物品具有双重性:既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潜在危险性,又有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的可回收利用性。在废旧物品中,如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甚至废旧家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部件可以重复利用和作为再生资源的。如果能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处理,这些废旧家电不但不会危害环境,而且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不建立回收系统的生产商,其产品就不得在市场上销售;销售的产品必须注明产品含有哪些危害物质,它的危害性如何,以及回收利用的标志。为此建议,建立废旧物品交换、回收中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减轻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7、加强宣传教育,使循环经济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循环经济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一种道德理念,也是一种生态文明,需要融入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做到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8、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是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条款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其主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缺少环境指标。我们认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工作政绩,不仅要看其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要看其所产生的间接的或潜在的生态环境价值。为此,建议制定环境保护考核指标,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既要有经济指标,也要包括生态环境指标;既要看任期内的进步,也要看发展后劲;既要有横向比较,也要有纵向比较。要正确分析干部取得实绩的主客观因素,正确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作政绩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9、实行离任生态审计制度
在进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时,既要看其在任期期间当地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也要看资源的减少、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的破坏程度,也就是要进行生态审计。建立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制度,既能审出成绩,也能审出失误,使干部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全面、公正,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为了保护环境,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得好也是一种政绩”,并出台了相关的措施,将环保成绩量化,使干部的环保积极性得到调动和保护。建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审计的范围,逐步推行离任生态审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