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对于兖矿,对于山东,都是一个需要特别记住的日子。是日上午9时58分,年产20万吨醋酸和日处理1000吨煤新型气化炉及配套工程项目在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这个占地830亩、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是兖矿集团笃志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示范工程,它的投产,标志着兖矿集团三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鲁西南煤化工基地正式启动;而对齐鲁大地而言,则标志着山东着力打造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蓝图,已然在鲁南点染了浓墨重彩的煤化工之笔。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名誉会长谭竹洲评价说,山东是中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兖矿则为“中国鲁尔区”吹响了建设的号角。
如何规避“煤竭企衰”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鲁尔区被称为世界“煤的故乡”,这个靠煤炭开采业起步、又以煤炭为基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业区,与兖矿集团的发展轨迹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作过这样的对比:兖矿集团和鲁尔工业区主业相同,都是以煤炭开采为主业;发展战略相似,两者都以“国际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发展战略,都拥有世界领先的煤炭生产技术。 而兖矿集团董事局主席耿加怀则分析认为:如果说有所相似,那么最相似的一点是在区域性煤炭业萎缩的情况下,两者都高度重视加强资源接续以及煤炭延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高度重视煤炭资源战略开发的前提下,发展煤化工和其他非煤产业,以避免世界上许多大型煤炭企业“煤竭企衰”现象的重演;如果说有不同,就是鲁尔区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是成功的,但其长期的探索过程是痛苦的——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倒闭,工人技能单一,老龄化严重,该地区失业率一度高达10%—20%,而兖矿集团则以“前车之辙”为鉴,在企业发展如日中天之际便未雨绸缪,从战略高度出发,制订相关规划并倾力实施。 英雄所见略同。业内资深专家评论认为,在我国煤炭行业尤其是自身发展处于上升或者说鼎盛时期,兖矿集团制订了“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并成功地加以实施,这是鲁尔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事实上,兖矿正是如此:与山东其他6家省属煤炭企业相比,成立于1976年的兖矿集团正值“当年”,其兖州矿区8对煤矿4000万吨的年产量,更让省内外同行羡慕其雄厚的资源。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兖矿集团的决策者们洞悉资源型企业的发展规律,明晰兖矿自身发展中将要面临的困难,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促使他们从建设“百年兖矿”的视角,审视兖矿的今天,规划“中国鲁尔区”的未来。 “矿井开发—采量上升—采量平稳—采量下降—矿井关闭,这是煤炭企业的必然发展规律。”兖矿人执着探索着“矿井关闭”后的发展之路。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型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消亡”,但“消亡”有两种方式:一是“蚕茧式”消亡,企业主要依赖矿产资源,就如同桑蚕靠吃桑树叶成长,到作茧自缚时生命自然会终结;一种是“蝌蚪式”消亡,小蝌蚪在水里生活,待到身体长大,单靠水里的食物已不足以维持生命需求,于是便跳上岸,水中、陆上都能觅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很显然,“蝌蚪式”消亡是资源型企业走向新生的一次“凤凰涅槃”。 今年8月,兖矿集团召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工作会议,耿加怀的讲话强烈地传达了兖矿人的近忧:“我们的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04年末,矿区煤炭总储量37.4亿吨,可采储量只有18.2亿吨,其中,‘三下’压煤10.9亿吨,占可开采储量的60%。按兖矿每年4000万吨的产量测算,你们算算,我们的煤炭还能给我们服务几年?而如果单纯依靠煤炭开采,一旦资源枯竭,集团靠何兴业,20万职工家属将靠何度日?” 同样是这个讲话,描绘了“中国鲁尔区”2010年时的格局:“初步建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集约,消费方式科学,各类消耗持续降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走出煤炭重塑自我
“兖矿必须‘走出去’!”2005年1月,山东省“两会”期间,耿加怀如是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亦莫能外。同时,矿产是不可移动的,能够移动的是开发矿产的团队以及设备,指挥其移动的则是人的思维和观念。作为国家能源企业和省属特大型重点企业,兖矿集团面临着两大课题: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实力?怎样才能保持发展后劲、凝聚发展强势,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重任在肩,耿加怀以及兖矿人这样认识他们担当的现实和历史责任:“兖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针对‘接续’这个关键点,规划发展思路,勾画发展蓝图,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出去’。除了走出省界、走出国界。还要‘走’出煤炭这个领域,大力培育非煤产业。‘走出去’是一种接续、一种持续,是对今天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在煤炭主业,兖矿是山东、是中国的一面旗帜,“走”出煤炭领域,大力培育煤化工等非煤产业,兖矿人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上同时掌握水煤浆气化和粉煤气化两项高新技术的企业,只有兖矿一家……而这两项尖端技术,是由煤炭领域进入煤化工领域的“金钥匙”。 2004年3月,兖矿自主研发的万吨级低温间接制油工业试验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生产强度和产品质量优于国外同类装置,同时申报了覆盖关键技术的8项专利。此举,对改变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4个月后,兖矿集团的甲醇羰基合成制醋酸技术、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跨行业向大庆油田进行有偿转让,转让费虽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但中国石油巨子第一次向“外人”买技术,意义自然不同凡响。 此后不久,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兖矿菏泽能化有限公司、兖矿山西能化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与兴隆庄、东滩等8对矿井不同,这些公司虽然与煤炭沾边,但最终的产品却被国家统计到化工产值中,而这种反馈,映射的则是兖矿新兴支柱产业的崛起。
反向输出的“中国鲁尔”
今年5月1日,兖矿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DBT公司签订合同,兖矿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的专利技术有偿转让给DBT。自当日开始,兖矿允许DBT在全球生产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条件是,每一个支架都必须注明“兖州煤业”的标识。 这是中国煤炭行业首次向世界500强企业卖技术,在此之前,中国的煤矿企业所需的高级采煤和洗选设备,几乎都需要从美、英、德、意等花巨额外汇购买。而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DBT是鲁尔工业集团的子公司,兖矿卖技术给DBT,说明,兖矿人已经站在比德国鲁尔更高的起点上。 成立于1967年的德国鲁尔集团公司采取的是完全私营化的方式,以股份公司为公司形态。目前,德国鲁尔集团的股本构成虽然分散,但却与能源、钢铁等相关产业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资产纽带关系。 同样,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兖矿集团,则借鉴吸收了发达国家煤炭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煤炭主业的上升期就制订了“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并成功地加以实施,这是鲁尔所无法比拟的。以煤炭主业、煤化工和煤电铝为支柱的产业链条和放射产区,而煤炭主业以外的非煤销售收入和利润正一步步增长,为煤炭主业的接续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省发改委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我国煤炭业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低、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如果按照原有的煤炭市场结构和粗放经营方式发展,煤炭市场秩序难以有序,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实现较快发展。兖矿以振兴山东煤炭业为己任,负重攀行、积极探索,为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轨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未雨绸缪的兖矿人坚定地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锻造着属于明天的“三大产业链”——以煤炭的洁净生产和出口为导向的煤炭产业链。以煤炭的价值增加和洁净利用为导向的煤化工产业链和以综合利用、节能降耗为导向的煤电铝产业链,“中国鲁尔区”的未来已然朝霞满天。 “走出去”的兖矿集团,正大踏步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