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京跃 翟伟 刘刚
改革牵动人心,成败事关全局。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关于改革的论述,引起会内外强烈共鸣——
中国将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今年要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后要采取措施更好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正走到一个重要关口
一组数字让人警醒:中国GDP总量只占世界的4%,但主要产品能耗却比国外平均高40%。
一些现象令人担忧: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看病、住房、上学等民生问题又不时让百姓心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自豪。然而,一些代表委员们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表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回首20多年间的改革开放历程,浙江代表南存辉说:“改革是怎样发生的?当问题集聚,旧体制不能再维持下去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改革。现在,各种问题的集中出现,正说明改革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中国该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政府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进入攻坚阶段的改革正走到重要的关口,必须要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走向作出清晰的回答和准确的指导。南存辉代表认为,从过多地关注经济发展,到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新一轮改革相较以往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特点。
2005年,我国GDP达到18.23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上涨1.8%。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这是宏观经济学上的理想状态。
胡鞍钢说,新的改革措施根源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的背后,政府职能转变大大加快。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必将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靠科学发展观深化
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在分析如何打破垄断、解决教育乱收费等社会热点问题时,不仅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体制弊端,同时也在热议中达成共识:只有通过全面、协调推进各项体制改革,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广东代表徐少华说,任何表面问题的背后,都有体制弊端存在。加快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从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到推进金融、财税、投资、价格改革;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改革工作部署力度之大、内容之全面、涉及范围之广是空前的。这些密集而周密的部署表明中国改革“攻坚”“破难”的必要性、紧迫性,更表明党和政府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要取得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都必须在广度、深度、连续性上下功夫。一直关注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认为,体制改革要相互协调、全面推进,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无力完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为什么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年年讲,但解决的难度依然很大?”夏林代表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协调性还不够强。要通过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必须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改革:让全社会共享成果
河南商丘市眼科医院院长郝萍代表讲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一名在外务工的农民,因伤住院,当他为上万元的医疗费落泪时,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帮助他和全家人渡过了难关。类似的事例,在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中,还有许多。郝萍说,这样的改革大受群众欢迎。这样的改革越多,越能促进其他领域里的改革。
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动力源泉。薛景霞代表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保障群众的利益,激发群众创业的激情。当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突出,群众反响比较强烈。收获改革成果的人们在全力推进改革的同时,也承受着改革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阵痛,社会上不时有一些对改革的质疑和争议……
“要谨防有人借改革之名,侵害群众利益。”李成言认为,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引导和监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加快改革的坚定决心,也清楚地看到了改革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尤其考虑低收入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谋利益。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否则,改革就可能一事无成。卢守祥代表说,各级政府应当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信号,把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