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来自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现场的报道
记者 张旭东、张晓松、齐中熙
3月5日以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各个代表团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不论是在代表团各驻地、人民大会堂,还是在小组讨论会及全团会议上,代表们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报告,一个关注民生的报告;是交给人民群众的一份满意答卷,更是向亿万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
成就印证辉煌,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报告赢得代表们近30次热烈掌声。掌声起落间,民心民意了然可观。
“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字里行间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有政策措施都落脚到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上。”李希代表在审议时说。
谈到党中央、国务院这些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亲民、惠民政策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每个代表都有切身的体会,说不完的话。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冀纯堂说:“这几年国家把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投到农村、用到农民身上,农民种地不交税,种粮有补贴,贫困家庭上学‘两免一补’。农民的生活实实在在改善了。”
“这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更多的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收入有了增长。”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才说。
“国家每年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去年投入国债资金152亿元,用于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下了这么大力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湖北代表周家贵说。
执政以民为本,成就印证辉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元,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创纪录的2975亿元。“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6平方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报告里讲到的这些成绩实事求是,是党中央、国务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人大代表李长杰说。
以民为本,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
造福亿万百姓,突出民生本色,是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得民心的好报告,是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实现人民愿望的好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崔士光认为,报告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奋发图强,有所作为的政府形象,代表了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报告的最大亮点是以民为本。报告中部署的八项任务,实实在在。”吉林代表肖玉淮翻阅着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报告提出抓紧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出席会议的代表在审议报告时表示,报告中有许多内容让他们感到“眼前一亮”,这些亮点与他们带来的人民嘱托和社会各界的期盼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自内蒙古的代表徐睿霞说:“政府工作报告对我们关心的教育、医疗、低保等问题都拿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好多问题都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2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发展社区医院、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三年……”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举措将以民为本的理念,通篇渗透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令人瞩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正式破题。”赵鹏代表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重大决策,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体现了追求公平的发展理念,将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06年是承前启后、迎来“十一五”开局的关键之年。正如一些代表所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本届政府施政纲领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是对今后五年的一个宏伟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反映了代表们的关心所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关心所在。”何文杰代表说。
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用了2页多的篇幅,阐述了“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而在厚达90页的草案文本里,一个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构成一个个闪亮的“民生指标”,勾勒了今后五年百姓生活。
“在一年到五年的工作安排中,突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解决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吴天君代表说:“温总理的报告字里行间折射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民心所向,众志成城,吹响时代奋进的号角
体恤民情、聆听民声、聚纳民智、关注民生。 告别辉煌的“十五”,面向未来,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黄奇帆代表说:“过去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兼顾,关注民生’,正当其时。”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利条件。20多年的经济建设,使国家拥有了加快农村建设、增加就业岗位、调整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和居住环境的能力,能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使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空前高涨,人民群众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意识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五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未来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关键在于落实。“以民为本,这四个大字也是指导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董德明代表说。
“我们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于学信代表指出,当前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面向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下大力气解决。
周惠芝代表说,这几年国企职工收入增长缓慢,而买房、子女上学、看病的困难越来越大,生活压力加重。总理的报告用大量的篇幅讲到关注民生的具体举措,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好政策就怕走样。”钟世荣代表说:“现在,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总体的积极性很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理在报告结束时地说,‘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这两句坚定有力的话使我们倍感振奋。”常德传代表说,只要13亿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