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最新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十七处 较重要的修改有八处

2006-08-31 10:49:09 SRC-135
   
 
 据新华社电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吴邦国主持会议。

  3月5日至8日,代表们认真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代表们认为,国务院提出的今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是积极的、切实可行的。

  根据代表审议意见,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共修改17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8处。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提交各代表团审议后,提请大会表决。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寰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广生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这三个审查结果报告。

  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国务院此前对规划纲要草案、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进行了修改。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提交各代表团审议后,提请大会表决。

  报告审查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建设小康关键时期

  据新华社电昨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寰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傅志寰说,财经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财经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是积极可行的,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财政预算

  去年全国财政赤字2080亿

  据新华社电昨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刘积斌说,财经委员会认为,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2006年的预算草案注重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体现了向重点支出的倾斜。预算草案是可行的。建议批准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31628亿元,超过预算2372亿元,完成预算的108.1%;全国财政支出33708亿元,超过预算1453亿元,完成预算的104.5%;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080亿元。

  2006年的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35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社会经济发展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是难题

  据新华社电昨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广生向主席团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石广生说,财经委员会认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总的安排可行。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就业、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加剧,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

  编辑: 刘贇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