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讯 (记者 刘冬 曲涛 杨博 潘新红)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省长韩寓群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精心组织首届文博会。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九三学社一份提案中就提出了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称 提案首先指出,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与经济大省地位还不相称,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文化产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音像业的内容审查、出版发行和市场管理,分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旅游业的服务、文物管理、餐饮销售等也分别由旅游局、文物局、工商局主管。这种管理格局,造成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部分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充分利用。再者,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相对分散,总量规模偏小,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质量都落后于先进省市。其他还有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有效需求不足,文化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等等。
山东具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优势 当前,我省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数字电视、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等开始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假日经济带动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全面增长,预示着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另外,我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资源优势。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发源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只要不断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我省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省和强省。
使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拉动力量 提案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力量。政府要以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本缺口。提案认为,要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经营文化产业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创新亮点,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各地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采取不同的产业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我省文化产业要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力争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