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右)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韩寓群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确定了2006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其中首要一点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枣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枣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此,“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马金忠对记者说,枣庄市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把实施百个强村竞赛、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和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三百”工程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6年是开局之年,枣庄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突出重点,稳步前进,努力实现良好开局。
现实选择——实施“三百”工程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只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农”工作的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枣庄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迫切需要加强。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迫切需要提高。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工作方法、工作机制迫切需要改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广泛调研、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市实施百个强村竞赛、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和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三百”工程的重要举措,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构建文明、富裕、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村竞赛——形成发展浓厚氛围
从2003年起,连续两年在全市行政村中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开展了100个强村竞赛活动,推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突出主题,围绕加快发展搞竞赛。以竞赛活动激发干部群众的热情,村与村之间,比干劲、比速度、比效益。二是完善机制,促进竞赛活动协调高效健康开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激发热情、集聚力量、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各级围绕开展百个强村竞赛活动,开辟竞赛活动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活动情况和经验事迹,进一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帮扶转化——大力实施“富民工程”
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们针对经济薄弱村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在全市实施了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实行市几大领导班子各帮扶一个区(市)、市直各部门结对帮扶一个村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对经济薄弱村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强力度的帮扶。一是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从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协助经济薄弱村完成了138项修路、修渠、通水、打井、架桥、筑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各帮扶单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帮扶村的特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帮助经济薄弱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引导一大批经济薄弱村农户先后走上了养殖、加工、运输等致富之路。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实施“聚心工程”。各帮扶单位通过组织培训和外出考察,提高了村干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带头致富的能力。从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帮助“两委”健全了“三会一课”、党员管理、年度党建工作考核等党内生活和工作制度;健全村民议事、村务和财务公开等村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党员联系户制度,采取每名党员至少帮扶一户困难家庭的办法,实施帮带工程,让党员户成为致富的带头户,有效地激发和带动了群众的致富热情,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四是通过直接救助等形式,为特困户、特困学生提供了资金、物资救助,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有效载体——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
我们把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在去年41个试点村完成创建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100个村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一是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止到目前,全市百个文明生态村建设共累计投入资金445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5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4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180盏,开挖整修下水道354公里;新建图书阅览室47个,新建文体活动场所49个,新建科普宣传栏93个,新建沼气池438个,新建卫生厕所430个,创建以来,有70余个村基本达到了验收标准。二是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把开展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三是以群众为创建主体,扎实有效地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因村制宜、体现特色、务求实效,科学制定规划,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保证了各项创建工程的快速推进。引导群众自觉投身到创建工作中,建立了多渠道的投入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创建,初步形成了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记者 刘冬 曲涛 杨博 潘新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