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2007全国两会>权威解读
站内搜索:
06年中央地方预算执行与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7-03-06 11:19: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343.62亿元(不含债务收入,下同),比2005年增加7694.33亿元,增长24.3%,比预算超收3920.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收入超收2542.47亿元,地方财政本级收入超收1377.77亿元。按规定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账务上以退库处理),全国财政收入为38730.62亿元,比2005年增加7081.33亿元,增长22.4%,比预算超收3307.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全国财政支出4021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6282.88亿元,增长18.5%,完成预算的104.8%。

    分中央与地方来看:中央财政总收入21232.31亿元(已扣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比2005年增加3971.82亿元,增长23%,比预算超收1960.2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0449.77亿元,比2005年增长23.6%。中央财政总支出23482.26亿元,比2005年增加3222.27亿元,增长15.9%,完成预算的105.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9991.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9%。中央财政赤字2749.95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950亿元减少200.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1.3%。地方财政总收入31771.55亿元,比2005年增加5186.77亿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7.3%。其中,地方本级收入18280.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1.1%。地方财政总支出31004.14亿元,比2005年增加5137.87亿元,增长19.9%,完成预算的104.7%。其中,地方本级支出30221.6亿元,比2005年增长20.1%。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或结转767.41亿元。

    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主要情况是:

    ——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2573亿元(未剔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31亿元、增加教育支出16亿元外,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历史欠账和削减财政赤字,以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调整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从2006年4月1日起,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有增有减的调整。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和内资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调整了资源税政策。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二是相机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并优化使用结构。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1254亿元(含超收安排100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境生态、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项目,适当开工建设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三是调整规范住房土地收支管理的财税政策。将2005年实施的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征免营业税期限由2年延长至5年。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政策,制定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相关政策。四是研究实施有利于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财税政策。积极研究促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的措施,制定支持生物能源发展等扶持政策,发展替代能源的财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同时积极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具有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多、机制新的特点。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别收益金安排的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120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三是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四是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五是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六是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

    ——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6年全国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4337.65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109.1%。其中,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2010.02亿元,增长22.9%。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增长19.6%,完成预算的103.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6亿元,增长39.4%。三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11.58亿元,增长26.5%,完成预算的110.7%。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8亿元,增长65.4%。四是支持科技创新。2006年,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国财政科技支出1260.38亿元,增长26.2%,完成预算的110.2%。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774亿元,增长29.2%。五是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2006年,全国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834.53亿元,增长18.6%,完成预算的108.5%。其中,中央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23亿元,增长23.9%。六是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年安排退耕还林400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2006年起8个省份已全面推开改革试点。

    ——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大“三奖一补”政策实施力度。2006年奖补资金规模达到235亿元,比2005年增加85亿元,并完善奖补机制。二是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527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亿元。三是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2006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达到155.63亿元。四是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政法补助专款59.3亿元,帮助地方基层政法部门进一步改善执法办案条件。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支持解决全国98086个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的问题,中央财政2006年已安排4.9亿元。

    ——大力支持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及支持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又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一是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进展顺利。二是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50亿元,支持93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41万人。三是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摸清了金融类国有资产底数和分布情况。制定了国有股权益上缴政策、国有股减持政策和所得税政策,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顺利改制上市。四是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创新。五是不断深化其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61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改革的预算资金达到4600多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500亿元。——严格依法理财,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二是会计等基础建设继续强化。三是财政监督成效明显。四是整改工作不断加强,审计发现的中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已得到整改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07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2442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188.77亿元,增长1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3590.3亿元,比2006年增加3140.53亿元,增长15.4%,这个增幅高于税务、海关部门的税收计划420亿元,执行中如果完不成预算收入,则通过调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解决;地方上解收入830.78亿元,比2006年增加48.24亿元,增长6.2%。中央财政总支出26871.08亿元,比2006年增加3388.82亿元,增长14.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062亿元,比2006年增加1070.44亿元,增长10.7%;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5809.08亿元,比2006年增加2318.38亿元,增长17.2%。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45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37865.53亿元,比2006年增加2483.85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4406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5334.23亿元,增长13.8%。全国财政支出46514.85亿元,比2006年增加6301.69亿元,增长15.7%。

    2007年中央财政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如下:

    ——继续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与结构。2007年初步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450亿元,比2006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1%。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安排1304亿元,比2006年预算的1154亿元增加150亿元。

    ——强化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一是严格执行增加投入政策。二是加大支农补贴力度。三是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五是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六是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七是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八是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机制和政策创新,着力支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深入研究建立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二是全面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5.1亿元,用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资助标准。

    ——多种措施和政策并举,积极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一是实施免费防治重大传染病政策,改变过去以地方财政为主负担法定重大传染病防治资金的机制,实行以中央财政负担为主的新机制。二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职工之外的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中央财政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城镇居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四是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五是大力支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六是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突出帮助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27亿元,在去年较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比2006年增加246.99亿元,增长13.9%。二是继续推动其他社保工作。三是继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四是支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财税政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881.21亿元,比2006年增长20.1%。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四是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

    ——积极配合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积极配合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立法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其他税制改革。三是大力支持深化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等改革。四是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924亿元,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10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397亿元和54亿元。二是发展和扩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35亿元,比2006年增加100亿元。三是认真落实司法经费保障政策。中央财政安排贫困地区公检法补助64.9亿元,比2006年增加5.6亿元。

    另外,为提高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适当提高军人待遇,安排国防支出3472.32亿元,比2006年增加524.98亿元,增长17.8%;为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安排外交支出230.66亿元,比2006年增加62.71亿元,增长37.3%;为加强中央政权建设和支付国债利息,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0.53亿元,比2006年增加67.95亿元,增长3.2%。

    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7年预算

    根据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为确保圆满完成2007年预算,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狠抓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狠抓重点支出保障,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

    ——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狠抓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编辑: 孟凡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