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
记者 董卿 赵琳
武警插秧队
6月3日下午,记者从北川县擂鼓镇采访归来,路边水田里,一个个特殊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走下车,只见路边停着几辆三轮车,车把上绑着的红旗迎风飘扬。车斗里,是一把把绿绿的秧苗。田垄上,分散着三五成群的插秧人。通常是一个农民带着三五个身着武警制服的战士,他们个个挽着裤腿,弯腰仔细插秧,人人一腿的泥水。
正在插秧的武警官兵是由宜宾市武警支队组成的抢险突击队队员。一中队队长谢泽元告诉记者,他们这支抢险突击队有30多人,分成两个分队,一组帮受灾的老乡盖房子,另一组帮老乡们抢收抢种。已经七八天了,他们先后帮老乡收油菜、种玉米和插秧,受到老乡们的交口称赞。
记者获悉,连日来,许多地震后被迫离开家园的受灾群众开始陆续返乡,开展生产自救。正在插秧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家里遭了灾,东西都没有了,政府会帮助我们,但也不能全靠政府。所以我们想地里的庄稼能收一点就收一点,能抢种一些就抢种一些,总比坐等救济强。等把家里老人、孩子安顿好了,我们就外出打工赚钱,生活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流动招聘车
下午2时许,采访归途遇阻,记者从安县永安镇绕道回北川县通口镇。
在永安镇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路边,远远望去,一辆辆汽车前人头攒动。原来,为了帮助灾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鼓励和帮助群众生产自救,来自全国多个地区包括四川当地的40多家企业,主动联系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面向受灾群众提供劳动岗位。
记者发现,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多为保安、服务员、工人等普通岗位,大多提供食宿,而且与以往对求职者年龄及学历都有具体要求不同,各企业的用人条件放得很宽。因此,招聘人员一来,还未来得及把招聘展台搭好,就被闻讯而来的求职者团团围了起来。
北川县禹里乡圆河村村民杨正伟告诉记者,他先前在成都一家木材厂打工,地震发生后,他回到了家,看到家里房屋全倒了,好在妻子和孩子没事。他说:“在安置点,我们吃喝不愁,但老是无事可做,心里很着急,再说也急需用钱。”
几圈走下来,在记者要离开时,再次碰见了杨正伟,他一脸喜色地说,他已经和绵阳市的一家肉联厂签了用工协议,顺利的话,过些日子就去上班。
(整理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