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4月2日讯 60岁的刘延宝祖孙四代为张孝忠烈士守墓,如今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烈士的亲人,这其中济南五中75岁的退休教师刘爱敏起了关键作用,10年来正是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为烈士迎来了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亲人。2日下午记者在刘老家中采访了他。见到刘老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和蔼友善,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却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刘老对记者深情的聊起了他与张孝忠烈士以及守墓人刘延宝一家的渊源。
缘起寻找诗词素材
据刘老介绍,他1995年退休后参加了松竹梅诗社,平时和定期和诗友们一起聊天作诗。写诗的素材主要来源与报纸新闻,生活见闻和杂志资料。所以,刘老对报纸上的好人好事奇人逸事特别关注。1998年的时候,刘老看到报纸上登载了神武村刘延宝一家祖孙四代50多年义务为烈士护墓的事情,深受感动。当即写下了百余字的长诗《护墓人》。“当时只是觉得刘延宝一家祖孙四代护墓挺感人的,也没有其他的想法。让我产生要找烈士后人的想法是在2003年春天的时候。”刘老说。
为烈士找亲人两度未果
“2003年春,那时,我们退休的老校长从《老干部之家》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七座烈士墓 四代护墓人’这篇文章,知道我曾以此为素材写过诗,于是便将此书赠送给我”,说着,刘老便从书房里找到《老干部之家》,并翻文章给记者看。“看了文章后,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我就想,护墓人的行为感人,为解放济南而献身的外省籍烈士的行为更感人,要是他还有亲人健在,我就有义务通知他的亲人”。这是在这种念头下,2003年5月份,刘老写信到文章中的所载烈士故乡地址“浙江省仙平县一五乡下张村”,结果,信如石沉大海,既没有退回,也没有回复。
“2005年,我在看以前自己写的诗集的时候,又看到了当年这首诗,又想起了这件事。当时我就想既然我知道了这事情,我就有义务继续给找下去”。2005年夏,刘老第二次写信到下张村,结果一个月后信因查无此地被退回来了。至此,刘老为烈士寻找亲人的事又遇阻暂且搁置。
相隔近十年 好事终促成
2007年腊月,刘老在打扫书房的时候,翻出了那封2005年的退信,“这么多年了,还没有为烈士找到亲人,我觉得有点愧对烈士,既然自己去做了,就要做到底。”刘老对记者说,这件事情几乎成了自己的心病。于是,刘老又重新拿起笔为烈士寻找亲人。这次,刘老将寻找烈士亲人的信以及2005年被退回的信,一起寄到了浙江省民政厅,希望政府能协助帮忙找到烈士亲人,了却自己多年的愿望。很快,浙江省民政厅回复了刘老。话间,刘老又拿出了浙江省民政厅给他的回信。记者注意到这封2008年3月5日的回信里,浙江省民政厅表示,已经对刘老所反应的情况进行了核实,但并未找到烈士家乡,也未查到张忠孝烈士相关记载。但表示“如果了解到烈士家乡及家属相关信息,将第一时间通知你”。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声,刘老的心宽慰了很多。
山东人好事就要做到底
在得知烈士的亲人明天就要来到济南时,刘老禁不住热泪盈眶。“10年啊,我与烈士有着10年的渊源,从找素材写诗到现在为找到亲人,其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啊”,刘老哽咽的说:“我也不图名,不图利,什么都不要,我所作的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烈士的遗骨回归故里,山东人本来就实在,既然我做了,我就一定努力做下去。”刘老还告诉记者,他已经准备了两幅对联,明天想送给烈士浙江来的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