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在步相声的后尘
2008-02-09 10:27:00 作者: 来源:东方网 |
每年春晚的小品几乎都是观众最大的期盼,今年也一样。但是,看完整台节目有一个感觉:小品在步相声的后尘,一年不如一年。
不妨回味一下,今年春晚的小品究竟给观众留下了什么?《开锁》引起观众最大的共鸣莫过于黄宏搬出来差不多有半人高的那些证件,于是人们猛然间醒悟到:我们是证件大国啊!难道这就是小品的主题吗?如果是,其它那么冗长的篇幅都消耗在“先看证件再开锁”和“先开锁再看证件”的纠缠上,又到底想说明什么呢?如果不是,这个小品的意义是什么呢?没琢磨明白。还有《新闻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关于“王美丽”的斗嘴上,“王美丽”和下河救人有必然联系吗?难道笑料和悬念就靠男女吃醋这点事吗?郭冬临扮演的英雄出院后为什么不把替别人保管的东西直送公安局而带回家呢?这在逻辑上合理吗?反正我一直就没看明白。总之,看完这些小品,没留下思索,没留下回味,也没留下多少美感,脑袋里只有疑惑。
那么,毛病出在哪里?我感到和相声的衰落同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少了现实的批判锋芒。回想早些年那些让人难以忘怀、令人交口称赞的小品,无一不是具有强烈和明显的现实批判锋芒。当年黄宏、严顺开主演的《超生游击队》对流动人口无节制生育的现状的揭示与批评,郭达表演的《产房门前》对重男轻女思想的讽刺,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合演的为承包渔塘给乡长送礼套近乎(名字记不住了)那个小品对农民现实生存状态的剖析,赵本山主演的为申请学校门窗玻璃款而假扮乡长请吃揭露公款吃喝和推诿扯皮的“扯蛋”,以及黄宏、侯跃文表演的《打朴克》,无不以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正是这样的批判精神,为作品注入了一定深度的思想内涵,赋予了作品干预生活、服务社会的职能,从而也使作品拥有了生命与活力。
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年来的小品越来越缺少现实批判精神,似乎走上了追求纯娱乐的道路,赵本山表演的作品尤其明显。比如一年接一年连续《卖拐》《卖车》,除了娱乐以外,没有别的什么了,很有点可惜。可以说,缺少了现实批判精神的小品,也就缺少了份量与质地。
二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今年春晚的《火炬手》可以说是闭门造车,没有一点现实生活的依据,纯属搞笑,为搞笑而搞笑。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即便由赵本山、宋丹丹这样的明星演出,也让人感到内容的苍白与情节的生硬,甚至无奈又无聊。艺术当然要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艺术当然要高于实际,但必须源于实际。而《火炬手》则完全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这是它的最大失败。说实在的,由于对赵本山表演艺术的喜欢和热爱,真不忍心批评赵本山表演的作品。但远离和扭曲了的生活能不遭致批评吗?可以说,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小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品的日渐式微,再一次证明脱离了生活和实际,艺术之花就会枯萎。
当然,一些小品步相声的后尘不像从前那么景气,主要不是表演上的问题,而是剧本创作的问题。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的剧本,再优秀再有才华的表演者,也无力回天。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