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亿万观众的文化大餐,可是这桌年夜饭或 大餐,一年比一年没味道。于是渐渐地有些人对春晚不屑一看,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春晚、抵制春晚。这种观点未免偏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春晚失望、不感兴趣,却是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有一个问号必须弄清楚,那就是春晚到底是为谁而办?
这个问题好像很幼稚,既然是亿万观众的年夜饭和文化大餐,还需要讨论为谁而办呢?话虽如此,实际却未必是大家公认的那么回事儿。不信,我们听听春晚总导演陈临春是怎么的:“国际影坛上没有人不知晓中国的章子怡,她是中国人的骄傲,理应在春晚露脸……”陈总此语或许无意中泄露一点天机:春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让人“露脸”。
是啊,对于亿万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节目的质量;而对于要上春晚的演员来说,“露脸”似乎更重要。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有没有新作,不管节目好看不好看,总有那么些人得上,得在这个时间“露脸”,以至于那一张张“老脸”露得让我们审美太疲劳,真是“岁岁年年节目似,年年岁岁演员同”。就连被认为挑大梁的“春晚专业户”赵本山,这几年也走不出老套路了。只有一种变化:那就是演员们脸上的褶子越来越复杂了。记得去年春节前,有位歌手自我感觉良好地对媒体说自己“一连17年上春晚,一点都没觉得烦”。今年我们又在春晚看见她了,算来她也是连着“露脸”18年了,无论艺生涯无论名利场,都可谓圆满之至了。问题是,不要光考虑自己烦不烦,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如何。一个演员一上就是十七八年,甚至可能还要再上若干年,仅从这一点就让我们看到了春晚内容缺乏创新、不思进去、演出日趋程式化的表现。
演出的目的,说到底是给观众看的。遗憾的是,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越来越被忽视了。于是乎,“露脸”成了春晚的主要功能。所以,尽管章子怡不会唱歌,但却“理应在春晚露脸”。亿万观众在除夕之夜阖家家欢聚共享文化年夜饭的需求,变成了看名人“露脸”。
岂止是章子怡?春晚早就成了某些人物争抢“露脸”之地,成了一个“名利场”。不论是“大露脸”的名星,还是“小露脸”的伴舞演员,他们的工作始终围绕着“露脸”这个核心展开。歌曲要连唱,一人一句,大家好都闹个“露脸”;伴舞更是人海战术,不搞得你眼花缭乱、看不出个数不算水平。资源的“平均合理”在春晚被体现得再公平不过了。比如,一首《骏马奔驰保边疆》本是蒋大为的拿手唱,却非要拉上郁钧剑来“合唱”。事情明摆着的:晚会时间是一定的,让一个人唱,另一个人就上不去了。
“理应在春晚露脸”的人真不少:“蝉联”十七八年的名星自不必说,有些天天在央视露脸的“名嘴”主持,借机反串一下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的大树好乘凉。还有赵本山的弟子们,演技行不行年年都得找个角色……
中国十几亿人,缺什么都不缺表演人才;而就那么几个班子、一伙人十几年如一年地垄断着春晚舞台,凑合些粗制滥造的节目每年像救场似的打发观众,一是不可能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二是老脸下不去新人上不来(上来新人却是“露脸”的),没有新陈代谢,没有创新的晚会,生命力从何谈起?
相信央视很快就会公布由它自己调查的结果:全国观众中绝大多数对今年春晚反应良好,评价非常高……作为媒体,搞一次民意调查公布一个结果并不难,在正面舆论导向、自卖自夸中坚持将已经平庸的春晚进行到底也不难。但是,春晚主办者如果永远把工作目标设定在做些“不难”的事上,那么搞春晚就会永远成为一个让主办者感觉出力不讨好的难受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