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一种计量时间长度的单位。古人在渔猎时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发现了白天黑夜交替的规律,有了“昼夜”的概念。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古人注意到月亮有圆有缺,潮水有涨有落,形成了“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和气候寒暖有密切关系。人类终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寒来暑往,星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交替的周期,才有了“年”的概念。 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殷代改岁为“祀”,到周代时才改称为“年”。古人说“周以稼穑兴年谷为重”,自周代,中国农业日盛,并正式以“年”名岁。 年是四季的通称,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过年则专指农历年的开头——岁首,即平常所说的“春王正月”。人们都说“正月里来是新年”。一月因何为“正月”呢?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每改换一次朝代,王者易姓,天子为表示“受命于天”的庄重独尊,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连衣服的颜色也要改变。这些王朝把月份的次序改正以后,改正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夏朝历法规定的正月和现在的正月是一致的。商朝则把现在的12月作为正月。周朝又改11月为正月。古书上说的“三正”,即指“夏正、商正、周正”。到了秦朝初期又将10月作为正月。到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建议,汉武帝采用了“太阳历”,恢复了夏朝的排列法,以初春正月为岁首之月。此规定大约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了阳历纪年,即公历,亦即公元纪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公元纪年法”,明确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即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