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春节专题>民俗>年味
站内搜索:
新年春联史话
2007-02-23 16:05:00 作者:王凯 来源:齐鲁晚报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传说远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居于桃林,经常捉鬼怪饲虎,保一方平安。他俩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俩的名字,于年节间悬于门之两边,以驱邪避灾。故清代《燕京时岁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传说我国春联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64年春节前夕,这位才子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命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全联意谓,新年开始,它将带来更多的吉庆;美好的节日,它的名字叫长春。然而孟昶此联竟一语成谶,第二年宋太祖灭后蜀后,宋朝新任成都刺史即为吕余庆。
  到了宋朝,春联仍称“桃符”,不过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宋时过年贴“桃符”在民间已经很流行,这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可见一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正式被称为“春联”从而盛行全国则始于明朝初年,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过年张贴春联。据明人笔记《簪云楼杂话》记载:“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大年初一朱元璋果然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此家主人是个阉牲口的,正愁没有合适的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对,此联联意贴切、幽默,对仗工稳,堪称绝对。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过年贴春联才沿袭成为民间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入清以后,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春联的起源及特色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当时春联的种类已经很多,按照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到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春联犹如盛唐的律诗、元代的散曲一样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和对联高手。
编辑: 毕立标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