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近年媒体经常提到的“假日综合症”、“节后综合症”、“岁末综合症”等等。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症候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在七天长假前后过程中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应。包括各种躯体症状、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还可以理解为某些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
“假日综合症”在春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不仅仅因为人们连续休息了七天,改变了以往的生活规律,更主要因为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内涵。
春节仍然被许多人视为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要打理这一年的生活工作情况。有些人对自己的期望值特别高,一旦感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因春节的到来显得尤为强烈。一些企业、单位的人员进出、干部调整往往也选择这个期间。一些感到工作厌倦,对工作环境和老板不满意,要炒老板鱿鱼的白领也会把节假日作为一个界标。研究显示,无论是职务升迁还是工作环境变得不好了,都构成增加心理压力的重要生活事件。
在社会生活快节奏的同时,传统节日功能世俗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礼尚往来工作协调,一些人要在春节期间偿还一年的“人情债”,或者利用节日作为联络感情、工作“投资”的机会。因此,假日还没有到来,时间已经安排得满满腾腾,使得这些人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因为时间的紧张和资金的集中付出加重了心理负担。一些谋求升迁的人、公司老板更是苦不堪言。
对于春节期间出游、返乡的人来说,春运的拥挤、往返时间的紧迫,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也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严重的身心压力。
平时处于“空巢”状态的许多中老年人,大都期望春节期间能够家庭团聚,子女多回家住住。而子女不仅要考虑到父母和亲友方面的各种应酬,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和事务需要处理。一些“新新人类”,他们有张扬自我的强烈愿望,不愿意遵从长辈的安排,他们希望通过新奇、强烈的刺激宣泄平时蓄积的心理能量。家庭内部期望值的差异,也会引发失落、紧张、沮丧和不满。等等。
上述这些人和平时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的人在“紧张”的春节期间容易出现“假日综合症”。为了减少和避免“假日综合症”的影响,可以在节日前做如下调整。
有计划地度过春节长假。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制定一个休闲的度假计划。有的人会休息,探亲访友、聚会娱乐一样没耽误,自己休息好了,上班时精神焕发,而有的人对春节休假没有安排,一放假随意而为把原来的生物钟全打乱了,喝酒、熬夜,假期结束了,人也精疲力竭了,身心便处于了亚健康状态。
恰当认识和利用春节的功能。许多人的心理压力是由于对春节功能的认识有关。春节原来是缓解一年的紧张工作,全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日子。人如果不是那么紧张、那么功利,别把春节变成为了工作进行“铺垫”、请客送礼、应酬吃饭的“突击阶段”,心理的负担就会减轻许多。
对自己和生活的期望值要恰当。在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日子,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朋好友要相聚,难免谈起过去的一年。得意不要沾沾自喜,失意不要懊悔沮丧,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要看到过去的成就,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避免一味地攀比,更不要轻浮地炫耀。
外出的人最好提前预定车船机票和旅行计划,不要把日程安排的太满,为返回上班留出调整的时间。遇到日程的意外变化,不要一味地着急。在数千万人同时流动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耽搁和阻塞,在经过各种努力而仍然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最好听听音乐、看看书报、与他人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因为,面对现实是在拥挤中缓解压力的最好方法。
应酬比较多的人,最好尽可能减少饭局,多吃些粗粮、蔬菜和水果。尽可能注意休息和自身调节,生活节奏尽量与平常日子保持一致。请客要有计划,量力而行。无论是吃请还是请吃,追求贵族化的炫耀倾向,都可能成为今后的工作和心理负担。
家人之间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老年人他们更看重春节的传统内涵,子女要体贴父母,要尽量利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弥补平时的疏忽。但老年人也应该看到子女们有他们的难处和事情。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代际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必然存在着不同。对春节的功能和意义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许多情况下是不容易取得一致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同样需要理解和包容。对此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春节本来是全家团聚共享温馨的日子,不要因为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不愉快。
“新新人类”应该避免连续彻夜不眠的团聚、无休止地上网,外出旅游、远足,向自己的心理极限挑战要把握住限度。
导致“假日综合症”的心理压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蓄积起来的,与对春节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为了过好这个节日,不妨了解一下自己对春节的认识和期望,尽可能地保持原来的生活规律,在欢乐的同时保持一些平常心态。这对于预防和减少“假日综合症”会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