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救援报道特派记者郝东智彭东
汶川大地震过去两周,许多可爱的孩子只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26日记者来到设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的帐篷学校,探访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孩子们。记者感受到,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北川学生们铭记痛苦,并开始学着用微笑去面对现实。
心理康复课学生画房子
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设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帐篷学校。进入“校区”迎面看到的是两个白色的大帐篷,每个都能容纳500人,分别是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活动课教室。两个大帐篷之间的通告栏上,是学校的管理规定、基本课表和班级学生名单,校长和老师的手机号码也都留在上面。两个大帐篷后是小学和初中8个年级的27个帐篷,每个帐篷容纳20人,帐篷学校还设有一个篮球架和四个乒乓球台,有学生正在锻炼。
小学部活动课教室里正在上一堂心理康复课,老师请同学自己设计新房子。一个小男孩冯超走到黑板前,介绍自己的画:“我把房子的脚上安上弹簧,身上安上翅膀,这样就不怕地震了。”其他同学们也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圆形的房子可以快速滚动,带感应器的房子可以自动探测地震……有男生设计的房子上有密密麻麻的房间,看起来像个马蜂窝,他说:“地震后好多小朋友没有家了,我想让他们都来我家住。”
课后老师告诉记者,“地震后,很多学生的家都被毁掉了。设计新房子这一课就是想让他们恢复自信。”
北川学生最多震后在此重逢
午饭时间,记者走进初一(1)班的帐篷教室,里面两个男生在吃饭,他们是来自北川县擂鼓镇中学的陈河舟和陈浩田。午饭是大米饭和辣椒炒肉,他们每人要了两份饭菜和一瓶矿泉水。“要两份工作人员也给,说让小孩子都要吃饱。”陈河舟说,擂鼓镇中学的房子塌了,13日他们就被老师带到了帐篷学校。“这里的人对我们很照顾,吃饭喝水都不要钱。”陈浩田补充说,擂鼓镇中学的学生原来都安置在这里,这几天陆续回家一些,“听说镇上有了临时学校,我想早点回家。”
正聊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子走进来,“我是你们的地理老师,叫董显荣,过来看看你们吃饭没有。”董显荣是绵阳中学的地理教师,绵阳中学现在休课,中学的老师被安排在帐篷学校上班。
初三(2)班19位学生中有14位来自北川县擂鼓镇。“罗杰!”一个男生刚走进帐篷,同学们就惊喜地站起来。罗杰是他们的同学,地震后他们在这里首次重逢。罗杰的妈妈马继红告诉记者,从电视知道这里有帐篷学校,就把罗杰送过来了,“没想到碰上这么多同学。”
为什么记者遇到的大都是北川的学生?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帐篷学校校长姚定介绍,体育馆安置的受灾群众90%以上来自北川,所以帐篷学校的学生也以北川为主,“这里的学生流动性很大,现在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回家,到家附近的临时学校读书去了。”姚校长介绍,现在帐篷学校的课本能够保障,但课外书籍几乎没有,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
“需要什么找我就成”
树阴下两个孤独的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过去一问,又是两个来自北川的学生。王明新原来在曲山镇任家坪小学读五年级,王明在曲山镇毛家坝中学读初一,王明新失去了妈妈,而王明的父母都在地震中遇难,自己成了孤儿。
记者不忍心问下去,忙岔开话题,问他们在帐篷学校习不习惯。两个孩子都说可以,过了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叔叔,我们不哭……没有课本,我们没法上课,你能不能给我们要套课本啊?”记者询问后告诉他们帐篷学校相关登记、物品领取等程序。这时,旁边一名北京的志愿者主动走过来说:“我带他们登记吧,这程序我熟悉。他们以后需要什么找我就成。”随后,一双大手拉起两只小手,三人一起走向学校的办公帐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