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中组部两次发出通知,提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考验考察干部,把领导干部在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表现,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要大胆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调整;对擅离职守、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见5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
对照此通知,灾区的干部现在面临着五重考验。
一是危机关头的生死考验。在这次特大地震面前,灾区很多干部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勇敢和坚韧。他们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青川县木鱼镇纪委书记赵忠兴,在救灾中因过度劳累引发心肺衰竭。从昏厥中醒来,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接着干”。都江堰市龙池镇党委书记王晋在地震中受了重伤,但他拄着拐杖指挥抗震救灾。直到一周后,因“再不治,腿就要废了”被强送到医院。
二是公私抉择的利益考验。震后,有两个问题摆在灾区干部面前。一个是“先救谁”———这边,埋在废墟里的亲人不知生死,那边,等待救援的是广大群众。心往哪边想?脚往哪边跑?手从哪边挖?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选择。再一个是“先给谁”———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有那么多的人需要,究竟先给谁?都江堰市胥家镇的干部提出:“发放任何救灾物资,干部都不能先要。”“不能先要”,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
三是组织救灾的能力考验。在危急时刻,能不能快速反应?能不能凝聚力量?能不能有力指挥?能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绝大多数的灾区干部站了出来,也豁了出去。他们沉着勇敢,挺身而出,以最快的速度,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失去联系的偏远乡村去,到一切需要救助的地方去,给当地群众带去生的希望。
四是连续作战的作风考验。一个人在灾难中坚持一两天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几个月甚至几年。我相信,灾区的干部们已经很疲劳了。不仅要忍受身体的伤痛,还要忍受心灵的伤痛;不仅难得吃上顿饱饭,睡上个安稳觉,而且还得想那么多的事,操那么多的心,跑那么多的路。他们能不能坚持、坚持、再坚持?
五是灾后重建的战略考验。灾后重建决不是简单的恢复生产,而是要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如果灾区的各级干部能够高瞻远瞩、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就一定可以为灾区人民建设起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当然,相比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的难度更大,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联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必定是一场更艰苦更严峻的考验。(汪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