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抗震救灾一线发回的报道中,不止一次提到地震发生的瞬间,有人喊出了一句话,“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先走”———生死抉择间,这是苍穹之下,一种良知在回响。
这是“5·12”汶川地震时,北川县长经大忠喊出的一句话。当时,北川县委礼堂内一个有六七百人参加的会议正在举行。可会议室只有两扇小门,如果都往外挤,后果不堪设想。经大忠在学生撤出后,才带着其他干部跑出快要倒塌的会议室。
感谢上苍,天佑善良。
同样的集会场合,同样的生死关头,14年前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我们听到的却是一句令人怒从心中起的“让领导先走”,280多名花朵般的孩子葬身火海。
谁该先走?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船体即将沉没,只有抢到救生衣的人才可能生还,那么孩子是抢不过大人的;如果从火海逃生,只有很少的出口,孩子是抢不过大人的;如果地震发生,几秒钟的疏散时间,孩子也是抢不过大人的……他们稚嫩的身体抵不住凶猛的灾害,也抵不住身强力壮的同类的挤压。
结果呢?我们所有扶老携幼、济弱扶危的说教,都顿然化做无形;我们所有标榜的文明、进步以及人性的高贵等等,统统被我们自己丢到脚下。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在自诩为高等动物的脸上,除了弱肉强食的狰狞之外,还会留下什么?
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一句“让孩子先走”,照亮人性的本能与超越本能的分野。
“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这是84年前《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中的话。天摇地动之时,法律的力量不在现场,剩下的只有生存本能,以及心中的良知。
那个主张“逃出一个算一个”的“范跑跑”,也知道“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但当灾难降临时,他一定要确保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否则,旁人也可以不顾他的孩子的生死。那个喊出“让学生先走”的县长,他的孩子在现场吗?那些被老师揽在怀里而生还的学生,也并不是老师的孩子。
“让孩子先走”的喊声并不仅在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北川县委礼堂响起,它还在救援现场的诸多角落响起———那些在余震中,钻进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楼,争分夺秒抢救孩子的救援者,他们也在无声地喊着“让孩子先走”;那些背着、抱着孩子,在滚石、山体滑坡中穿行、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军人,也在用脊背和胸膛无声地喊着“让孩子先走”。
“让孩子先走”也应在平安岁月时时响起,那就是凡事“先想想孩子”———想想他们的奶粉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吃出大头娃娃?他们该上学了,会不会有家里穷而徘徊在校园外的孩子?他们的校舍会不会漏雨、是不是经得住震动?他们所接触到的图书、影视作品等,有没有“少儿不宜”……
从1994年到2008年,从“让领导先走”到“让学生先走”。只要这句“让学生先走”能成为我们所有幸存者心中的道德律,那么,这14年的岁月即见证了一个民族从灾难中的成长。(刘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