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破坏之惨烈,政府救灾之迅疾,部队抢险之感人,经媒体广泛传播,给亿万国人心灵带来强烈震撼,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举国关爱、捐助行动。随着抗震救灾逐步转向安置、重建,情势趋向平缓,人们是否能够依然保有一份感动和激情?能否持续地给灾区以关爱和支援?是一个不能不提出的话题。“5·12”特大地震造成4500万人口受灾,1500万人口转移。抢险救人之后,如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周内分别到浙江、河北两地考察救灾安置急需的帐篷和活动板房生产,足见这是一件党中央十分重视的大事。安置1500万人的生活,而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对政府是考验,对民心民力同样是考验。灾区群众安置工作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是缺乏可以让受灾群众遮风避雨的帐篷。尽管各地加紧生产、调运,又有国外捐助,但已投入使用的数量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灾区所见,群众的避灾“住所”,大多还是用彩条布、帆布或塑料膜之类搭建的简陋“窝棚”。这类“建筑”应急尚可,长久肯定不行。因此,急需正规的帐篷。对于已经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来讲,帐篷也只能是过渡。雨季将临,气温上升,眼下的帐篷内,地面潮湿,久居必然致病;室内闷热,有的已超过35摄氏度。度夏之后还有过冬,一两年的过渡不能搞权宜之计。况且,帐篷多人共用,起居不便,也影响着生活和人心的安定。因此,生产和安装活动板房提上日程,是必须,也是急需。
灾区群众安置和重建不是朝夕之事,较之震后初期抢险救人持续时间更长,工作更繁重,需要非灾区的人们做的也会比最初的捐助更多。
鉴于目前的实情,眼下各地凡具备帐篷或活动板房生产能力的企业,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任务,这些企业的职工,都应尽最大的努力加快生产并保证质量。把这项属于本职的工作做好,就是对抗震救灾、对受灾群众持续的最大关爱和支援。安置受灾群众,除了帐篷、活动板房外,需要非灾区职工做的并且能够做的还有许多,譬如衣被、药品、基本生活用品以及今后建设简易过渡房的物资等等,灾区需求缺口都很大。各地加快生产,保障供给,同样是对抗震救灾、对受灾群众持续的最大关爱和支援。
此外,具备救灾急需物资生产能力的企业已经开足马力,甚至超额生产,其他相关或相近企业是否还有潜力可挖?能否实现临时转产?可否开发适宜灾区群众安置的新产品?也是需要各地给予重视并做出安排的。为了支持政府做好灾区群众安置工作,为了受灾群众早日有个“家”,为了保证灾区群众安置急需物资的生产、供应,各地工会特别是相关企业工会,可以组织以支援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发动职工挖掘生产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生产一些适宜临时迁居使用的相关生活设施和用品,加快加大生产、供应力度。组织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传统,有经验,有基础,当此举国抗震救灾之时,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这也是工会组织对灾区人民持续的切实关爱和有力支援。(张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