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部分北川县受灾群众返回擂鼓镇。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5月24日,一些北川县受灾群众返回擂鼓镇。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5月24日,部分北川县受灾群众行进在返乡路上。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内地毯上,北川县曲山小学的肖瑶、北川希望小学的魏红和柳又一等三名小女孩,正拉着来自辽宁医疗救援队心理咨询师冯志强叔叔的手,笑得不可开交。她们似乎还不知道,被安置在这里长达10多天的北川亲人们,许多都已踏上返乡的大巴,外面的帐篷已经越来越少了。
返家心切 昨天撤走一大半
9岁的魏红特别坚强。虽然12天前那场大地震摧毁了她的家园和学校,也夺走了她的几个亲人。但这个羌族女孩很快就把悲伤埋在自己的心底。“想那些还有啥用?我只想早点有个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将来长大了才能为家出力,为国出力。”如此坚强的意志,让来自辽宁的心理咨询师冯志强赞叹不已。三个不向灾害低头的羌族女孩开怀大笑的同时,体育馆外面则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北川县曲山镇的姜成全正在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他不停地催促妻子:“快点收拾帐篷嘛,汽车马上就要来了。我们还要回去收割粮食呢。”姜成全的家住在曲山镇农村,地震发生后,他家的几间房子全部倒塌,所幸夫妻都没有受伤。这几天正是抢收油菜籽和小麦的季节。看到前两天就不断有受灾群众主动要求返乡并获得批准后,姜成全也坐不住了。昨天上午,他和近5000名受灾群众一道,向驻扎在九洲体育馆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申请要回去收割粮食。
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小刚介绍说,考虑到已经在擂鼓镇以及安县几个镇都搭起了几个帐篷村,可以容纳数万人的临时安置。加之最近是农忙时节,农民们也需要回去收割庄稼。因此指挥部都同意了受灾群众的请求。截至昨日下午5时,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馆内安置的近3万多名北川受灾群众,已经成功撤离返乡2万多人了,目前留在两个体育馆的受灾群众仅剩1.1万人。估计再等两天,就会全部返乡。
记者在九洲体育馆外看到,原来数不胜数的帐篷通过最近两天的不断拆迁,已经减少了一大半。在馆外的公路上,近60辆大巴车将迫切返乡的北川人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新的安置点。
住进“帐篷镇”吃上可口饭菜
昨日上午,100余名北川擂鼓镇受灾群众,告别居住了几天几夜的绵阳市九洲体育馆,乘二辆大客来到了他们的新家——北川县首个帐篷镇——擂鼓镇,开始了他们大灾之后的安居生活。
距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约10公里,便是“5·12”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擂鼓镇政府所在地,也是震后北川受灾群众一个临时集中安置点。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这个安置点看到,离擂鼓镇政府约一公里的高山峡谷中,两天前还是一片荒地的开阔地上,突然建起10多排整齐有序的帐篷村。帐篷村共有164顶帐篷,主要安置擂鼓、陈山、郭牛和大田等村受灾群众。由于目前帐篷紧缺,每顶帐篷居住10人左右,由二至三家人组成一个大家庭。数名中老年妇女,正切、洗着大盆大盆的火腿肠和大白菜。四川省军区援助的三台(每台价值20余万元)野战部队专用餐车前,某部炊事班的三名战士和民兵,正对几名“女弟子”传授如何正确使用餐车的技术。中午11时40分,几大盆菜全部炒完。一声哨响,帐篷村居民们排起三条长龙,吃上了他们灾后首顿由自己人做的可口饭菜。“大家别拥挤,饭菜有的是,肉也会有的,尽管吃饱。”
一个帐篷里 大多是自家人
62岁的擂鼓5社老农陈富业,带着老伴和孙儿从老家的临时窝棚搬到帐篷村。 昨日上午刚一进门,陈老汉喜出望外——没想到,帐篷村里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新邻居,竟是自家同村的妹妹陈富秀一家5口!再看看其他帐篷,全是熟人,且每个帐篷安置的混合家庭,大多都是兄弟姐妹自家亲。据北川县民政局一位官员介绍,北川县政府计划在擂鼓镇四周长达1公里的开阔地上,搭建1000余座帐篷,大约安置受灾群众1万余人。“要不了几天,灾后的擂鼓镇将不是一个帐篷村,而是一个连绵起伏长达1公里多的帐篷镇。”
特派记者 庞山岚 余勇 杨元禄 青兴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