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汨汨
“叔叔,求你喝一口面汤吧!”在重灾区茂县渭门乡,一个10岁上下的小姑娘提着一个罐子和一只碗,招呼着在废墟间过往的武警官兵。
但,忙碌的叔叔们只是对她点点头,没有人停下匆匆的脚步。
几个小时过去,小姑娘的面汤一碗也没有送出去。官兵们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中队长项洪峰走过来,轻轻对小姑娘说:“好孩子,叔叔们很忙,你还是回去吧。”
“妈妈说叔叔们很辛苦。她腿受伤了,让我一定要替她送碗面汤给叔叔们喝。”小姑娘的眼圈红了,“叔叔,你们肯定又渴又饿,求你喝一口吧!”
听了小姑娘的话,连续奋战了5天的项洪峰眼睛湿润了。
他对身边还在紧张救人的战士们说:“大家都喝一口吧,不要辜负了乡亲们的一片心啊。”
战士们含泪捧起汤碗,就像捧着一颗滚烫的心……
在震区的每一天,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看到这样的场景。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官兵们用血肉之躯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灾区的父老乡亲,也用一片赤热的衷肠来回报他们可亲可敬的子弟兵。
在汶川禹碑岭村,受灾群众从废墟中找出腊肉和干菜用泉水洗净,翻越20公里的山路送给子弟兵。村民郭颂琼还带来20个鸡蛋,她怕挤碎了,一路捧下山来;
在甘堡藏寨村,听说亲人解放军要来了,村民们刨出了珍藏在地下的青稞酒,早早就等在了寨口的小桥上;
在汶川威州镇,果农尚恩发从自家果园里采下150公斤樱桃,不吃不卖,翻山越岭要送给救灾官兵;
在彭州通济镇,两家企业连夜宰杀了全部300多头存栏猪,把最好的部分切割装箱,送给一线救灾部队:“我们要把这些新鲜的肉,送给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幕幕多么似曾相识的图景。长征时曾3次进入阿坝、途经汶川的老红军肖福老人至今记得,红军长征在汶川的9个月里,当地乡亲先后为红军筹粮10多万公斤。“吃不完的通山寨,搬不空的萝卜寨”的歌谣,至今还在乡间传唱着……
时光流转,70多年过去,当年那种军民生死相依的情形再次显现在抗震救灾现场——2008年初夏,面对生命的呼唤,11万子弟兵紧急出征,攀绝壁、涉险滩,排除万难疾速向灾区开进。
哪里有子弟兵,哪里就有安全感,哪里就有信心和希望。
“许三多,许班长,救救我们!”青川县的5个女孩废墟下喊着电视剧中解放军的名字,等来了搜救的部队。
“子弟兵来了,我们有救了!”清平乡几十名村民在水坝上等待了7天,终于等来了因长途跋涉变成“泥人”的武警抢险小分队,乡亲们哽咽着奔走相告。
……
家园是共同的家园,人民是最亲的亲人。在救灾一线日夜奋战的官兵中,有的休假正准备结婚,有的父母卧病在床,有的家在灾区,还有的甚至失去了亲人,但大家深知:灾区的每一位乡亲都是子弟兵的亲人。我们做的工作越多,亲人们的损失就会越小……
“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济南军区某部用这样的问题来“淘汰”进入危房搜救的人员。
然而,在场273名官兵没有一人举手。
“共产党员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
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揽给自己。在一处处危房下,在一处处废墟里,子弟兵把生死置之度外,全力搜救被困乡亲,勇敢奔赴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为了侦察“孤岛”茂县的灾情,15名空降兵勇士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条件下从4999米高空伞降;
为了转移被困群众,18岁的战士严情勇强忍肠穿孔的剧痛奋战3天3夜,在晕倒的一瞬间,还不忘先把背着的老奶奶轻轻放下;
为了抢救伤员,怀有4个月身孕的女军医邱敏连续奔忙4天,终因劳累过度而痛失亲生骨肉……
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染了灾区人民。
“大河流水小河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清脆甜美的歌声回荡在绵阳市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站。
几天前,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翻越5座大山、跋涉20多公里,救出了被困7天7夜的刘娟娟一家五口。
“我要唱一首献给解放军叔叔的羌族歌。”娟娟用最美的歌声来回报解放军的恩情。
“叔叔,我看不见你,能让我摸摸你的脸吗?”当官兵们把一个叫李生秀的孩子从废墟里抢救出来时,她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话,令现场所有的官兵落泪。
“李副司令员的伤好了吗?”虽已转移多日,汶川县城的乡亲们还惦念着徒步挺进震中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
5月23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第12天。
这一天下午2时,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震后复课。600多名同学再次系上红领巾,在部队官兵援建的教室前高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看到飘扬在学校上空的五星红旗,五年级学生杨雨秋泪流满面:妈妈虽然不在了,但我一定铭记妈妈平日的教导,好好学习,用优异成绩报效祖国……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抗震救灾现场那一幕幕军民携手并肩、共御天灾的场景,感染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数不清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笔笔救灾捐款、一车车救灾物资从祖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危难中,我们并肩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