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地震>震撼讲述
站内搜索:
震后20天的生还传奇
2008-06-02 09:32: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于长洪、叶建平、苑坚

    震后受伤,被困深山475个小时,可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

    各方搜救,不懈努力4整天,终使他们“而过”生还。

    6月1日10时9分,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编号为B-BHRM的直升机降落民航广汉飞行学院机场。机上4名空降兵将两名重伤者背出机舱,急速送上了救护车。

    51岁的米成福和45岁的刘洪坤,四川绵竹川龙有限责任公司的两名矿工,在生还者名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目前已知震后受伤而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而在他俩背后,是对生的坚韧的钦佩,是对爱的奉献的礼赞,是“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的铿锵合唱。

    生命发现:一句“口信”带来的艰苦搜寻

    震后塌陷的工棚,余震滚落的石头,黑夜带来的寒冷……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令人痛心的一震,使在半山腰高处作业的磷矿工人米成福和刘洪坤身受重伤,并从此面对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都是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一个肋骨强伤、一个腿部重彩,不仅走不了,就是爬也已不可能。尽管生的愿望强烈,还有一些米,水没有了接点雨水也能“谋生”,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掰指头已过了半个月,两人似乎陷入了绝望之中。

    而生的幸运并没有远离他们。5月28日,位于四川广汉市的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从被营救者口中得知,有两名重伤矿工被困在绵竹市清平乡的深山里,可能还活着。“我们是14日分的手,他们受伤翻不了山。我们留下了一些大米和半桶水,他们或许能挺到现在。”一名提供线索的被营救者说。

    “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把他们找到。”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吕尔学说。根据这样一句内容不清的“口信”,指挥部派出的直升机克服了能见度差、山势险峻、高压线太多等种种不利因素,进行了两天的艰苦搜寻,直到5月30日才找到了这两名矿工被困的大致位置。

    仅图上发现还不能精确救援。5月31日,搜寻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当日上午9时20分,一架载有4名空降兵和2名部队人员的直升机飞向了矿工被困位置,进行落地搜寻。两名机长是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冯宝贤和胡伟雄,由于语言问题,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飞行员金浩负责机长与塔台、指挥部的协调交流。

    年仅25岁的金浩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营救。他描述说:“那里是一片非常陡峭的峡谷,左边的山很陡,而且有树木,右边的山则全是石头。我们进行侦察时很危险,因为不仅要躲避左边的树木,还要特别留心右边的滚石。为了搜寻能够把空降兵索降下去的地点,我们至少花了20多分钟。”

    令金浩更心颤的是直升机悬停后,索降空降兵那短暂的3分钟。“当时飞机距离地面有20多米,香港飞行服务队空勤员霍伟丰首先索降到了地面,负责给随后索降的6名空降兵解除锁扣。空降兵每次索降一人,最后霍伟丰再返回飞机。虽然只有3分钟时间,但那是最危险的,因为飞机随时可能被滚石击中。”

    空降兵某部连长李磊是此次营救队伍的队长。他和战友下到地面,发现地形和预期拍摄的不一样,余震把峡谷的一些河道给埋了,还以为找错了地方。之后,观察员徐选生爬到对面山上的磷矿矿场索道,用对讲机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一个蓝色工棚,但只能看到顶部。而当时他的位置向前,再走一步就是悬崖。

    在徐选生指挥下,李磊和空降兵刘利辉开始向工棚疾进,其他人则抬着担架、物资缓慢前行。刘利辉说:“到处都是塌方滚石,每一脚都能踩塌几块。我和连长保持着一定距离向上攀爬,遇到特别陡峭的地方,我们就想方设法绕过去,甚至下到河谷。靠近工棚时,我们边走边喊‘有人吗’,后来隐约听到上面有一点敲击的声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涉水,李磊和刘利辉终于到达了工棚。工棚大部分已经被震倒了,他们先闻到了一股强烈的臭味,让人忍不住想吐。走近时,看到一个人坐在倒塌的门上,弓着腰,里面还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李磊说:“我们近看两名矿工时,他们脸色很差,身边有点大米,但只有一些雨水,而且已经发臭了。通过简单交流得知,刘洪坤腿断了后,自己简单包扎了一下,平时都是靠他煮点吃的。”生命,在此刻显出了坚韧和顽强。

    “找到了!”李磊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发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生死救援:几番周折与山上一夜

    得知已找到两名身受重伤的矿工,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马上开始高速运转。31日14时25分,指挥长吕尔学再次派出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前去救援,但直升机因天气原因被迫返航。金浩说:“第二次去营救时天气特别不好。我们顺着峡谷往里飞,飞着飞着左边的山就看不见了,那是非常危险的,不得不返航。”

    就在直升机前去营救的同时,李磊他们也给两名矿工进行了初步包扎,并让他们吃了一些东西,然后人背人抱的方式开始把他们往机降点送。

    大约下午4点钟的时候,李磊和战友抬着矿工终于走到了机降点。在前往那里的路上,他们已经听到了飞机的声音,但抬头却发现,连上面的山都看不见了。

    没想到云层太厚,还有70度的陡坡!李磊说,“直觉告诉我们,飞机可能没有办法在机降点接到我们。当时机降点附近还不断有石头往下滚,于是我们抬着两名矿工开始向另一处机降点‘城墙岩’赶。”

    第一个机降点海拔2800多米,而第二个机降点海拔仅2130多米。前往机降点“城墙岩”的路上,空降兵们历尽了千辛万苦。刘利辉说:“当时路上要趟过一条河流,我们让队员刘建强到前面开路,我们轮流背着矿工走过去,水都漫过了大腿。他们块头不算小,我们却几乎是抱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山下滑。”记者今天看到,李磊和其他几名空降兵的冲锋衣上都被树枝划开了许多道口子。

    路上,李磊向指挥部报告了行踪。大约在下午6点钟,他们终于走到了“城墙岩”。

    接到伤员已被带至第二机降点的消息后,指挥部也立即派出直升机前去救援。不料,第一架飞机因机械故障于15分钟后返航。随后,指挥又派出一架小飞机,决定先把两名伤员抢送回来,但也最终没能克服天气的不利影响。“我们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早一点救出,被困者就能早一点救治。”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吕尔学叹息说,“但有时真的无能为力呀!”。

    得知指挥部已暂停营救后,李磊和几名空降兵着手在机降点宿营。李磊介绍当时的情形说:“我们看两名矿工脸色特别差,估计他们吃不了凉东西了,就捡了一些木柴,把带来的伞兵干粮煮给他们吃,有肉、有菜。为了方便救援,我们没有背帐篷。幸好机降点旁有一个倒塌的工棚,我们在那里找到了几床较好的棉被给他们盖上,并把我们的雨衣垫在了他们身体底下。”

    “这是我度过的最艰苦的一个夜晚。”刘利辉说,“我们没有帐篷,到了晚上特别冷。更可怕的是,不仅附近山上不时有石头滚下来,而且一整晚满山遍野都是叫声,有点像狼,有点像狗。来之前,听别人说这里晚上还有黑熊出没。我们带了两把砍刀,连长安排我们轮流站岗,每两个人一组。大家最多睡了4、5个小时。”

   生还奇迹:生命在这里凸显了可贵和珍重

    为了解救两名矿工,直升机已经五起五落;为了解救两名矿工,救援人员夜难成眠;为了解救两名矿工,指挥部的忙碌又进入到了第四天。“政府救人真下本钱呐!”一些群众说。

    按照既定计划,新一轮的营救行动于6月1日上午8时打响。7时30分,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已严阵以待。指挥人员张亚新对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队员说:“你们将第一架起飞去救那两名矿工,如果不成功,我们将派另一架直升机B-7125过去。因为下午天气可能更不好。”而紧张布置完毕,他才拿起电话,给孩子问个“儿童节快乐”。

    接到命令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队员立即开始检查调试飞机,精心准备起飞。无论是队长关胜稳,还是机长万成东、娄颖涛,个个都是求战心切,意欲一搏。

    8时23分,在天气情况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美洲豹”直升机按照原定计划起飞救援。而经过1个多小时的满怀期待,他们于10时09分载着伤员成功返回。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显得极其虚弱,但被空降兵背出机舱的两名矿工意识明显,米成福还费力地说出了“胸口疼”三个字。两名伤员随后被送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医院传来的消息称,这两人目前伤势稳定,没有生命危险。

    送走伤员后,空降兵某部副参谋长葛余金来到列队的4名空降兵面前:“这次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快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准备执行下一次任务。”

    据连长李磊介绍,他们这个小分队共有13名成员,从17日开始执行最困难的深山搜救任务,现已成功救出了17人。“昨晚在山里住了一夜,很艰苦。但在此之前还有队员为救被困群众在深山里住过两晚呢!”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优异表现也受到赞扬。“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在这次营救行动中可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白宏秋说,“这支服务队很专业,很能吃苦。”

    再过6天满40岁的机长娄颖涛则说:“抗震救灾义不容辞,很想为同胞多做点事。”

    绵竹市清平乡山区是此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至今仍有一些群众被困。记者离开时,为尽一切可能抢救生命,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的救援飞行还在继续进行。而指挥部统计显示,5月16日至6月1日15时,各型号直升机在清平乡区域已累计飞行328架次,救出重伤员82人。

    生命,在这里凸显了可贵和珍重。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