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6月12日电(记者 朱旭东、赵叶苹)那刻骨铭心的震动之后,神州大地到处绽放出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如果你想问他们的名字,有人会说:“我们都是志愿者。”
在彭州市小鱼洞镇上,记者遇到了已在灾区工作20多天的志愿者李昭,他正在组织镇上的几十个孩子做游戏、学诗歌。这个年仅22岁的小伙子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地震发生第二天,他就和另外一个同学赶到彭州市,和当地8个大学生一起组成小分队,驻扎在小鱼洞镇的帐篷里。
志愿者每天教孩子们唱歌学习做游戏,用他们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尽快淡忘地震带来的痛苦。小鱼洞镇中心学校的周丽瑶和小伙伴们坐在树阴下吃着棒棒糖,看着其他伙伴们上课。“我喜欢这些大学生老师,他们让我们开心。”
地震发生后,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为灾区献血,各地血库爆满;为灾区捐款捐物,到处排起了长队。南京一位乞丐老人,5月15日捐出5元钱后,又想办法到银行把剩余的零钱兑成100元整钱捐给灾区。5元钱对一名乞丐来说,意味着一顿丰盛的晚饭,105元就意味着他要乞讨好多天。可老人一直念叨说:“灾区的人此时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记者事后得知,这位名叫徐超的乞丐老人,当时还艰难地照顾着另外一位痴呆乞丐。没有人让老人捐钱,也没有人忍心让他捐钱,但这时候,缓解灾区同胞的痛苦比他几顿晚饭更重要,乞丐老人也来了。
有一种解释认为,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华大地上如繁星般涌现的志愿者,更加丰富了这一称呼的内涵,他们奉献了一种对同胞、对生命的大爱,更向死者表达了生者的坚强。
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都有名有姓,但他们宁愿无名,而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志愿者。而今,这名称已如山花般烂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