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文县6月12日电(记者 聂建江、张锰)进入元茨头村,以国旗、党旗为代表的红色调和以民政帐篷为代表的蓝色映入眼帘。村头是一片排列整齐的帐篷,帐篷旁边飘着鲜红的国旗和党旗;在废墟的空隙上,救灾帐篷星罗棋布。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记者就曾采访了重灾村文县元茨头村。6月12日,记者重访元茨头村。震后一个月,随着救灾物资的进入和吃住问题逐渐解决,这些村子受灾群众开始更多考虑重建和恢复生产。受灾群众身上表现出的豁达以及对生活的希望,感染了记者。
与地震刚刚结束时记者看到的情形不同,元茨头村人们因地震造成的慌乱神情已经渐渐淡去,村民们正以豁达的心态继续着平静的生活。
村民张小勤正在给自家帐篷顶上安装风扇,这个风扇是他从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废墟中捡出来的。这本来是一个台式风扇,底部在地震中被损坏。张小勤创造性地把这个已经无法“站立”的风扇当作吊扇安装在帐篷顶上。虽然现在是三户人住在一顶帐篷里,但张小勤对这种生活比较满意。
“这比刚地震完的时候好多了,刚地震完的时候,房子倒了没有地方住,人也像傻了一样,现在有心情考虑其他的事情了。”张小勤说。他家的地在地震中受损,但还有两亩小麦有收成,刚刚收下来,这两天正琢磨着晒一晒。四五天前,他们一边收拾倒塌的房子,一边抽时间种了一亩多玉米。这两天他还琢磨着到附近的县城里打工。
“暂时的困难总是能解决的,以后的日子需要细细打算。”张小勤说。
14岁的杨韩英一直跟在记者身后“陪”着采访,还不时帮记者翻译听不明白的当地方言。小韩英怀里抱着邻居家刚刚出生的小狗,喜欢的不得了。
“这可是地震后出生的小狗狗,非常了不起!”小韩英说。
小韩英在当地中学读初一,现在他和同学们全部在帐篷里上课。由于天气炎热,学校采取了灵活教学的作息时间,每天上午7点到校,上6节课,下午休息。“现在课程进度基本上正常了,功课也不紧张,闲下来还能帮家里干些活”。小韩英说。
村民罗桂香家的六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损毁,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在院墙外面修厕所。罗桂香告诉记者,地震后,乡政府给每家发了一袋面、两袋米和一桶清油。“解放军还来给我们村子里压了一条取水的管子,现在吃的喝的都没有问题。”罗桂香说。
记者见到杨兴碧时,她正蹲在自家倒塌的二层小楼前挑拣砖头。她把挑出的完整砖头用铲刀仔细刮掉上面的水泥。刮掉水泥之后,旧砖头和新砖头还是一样好用。
她家的二层小楼是今年刚刚盖好的,花了十五六万,人还没有住进去就发生了地震,房子上布满裂缝。“以后盖房子还能用的上。我们村在半山区,盖房子的成本本来就高,能捡一点出来就能省点钱。”她说。
12日,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对元茨头村损毁严重的清水坪社进行了重建规划方案讨论。元茨头村村委会主任杨德明告诉记者,经过村民代表一上午的讨论,九成以上的村民同意整体搬迁到山下条件较好的川地里。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青水坪社将建设122间活动板房,党员活动室、医务室、治安室、小卖部、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也都考虑在内。由各地捐赠小卖部的货架已经准备好了,配备给医务室的2000元药品也已经到位。
“重建规划在公共服务体系上考虑得非常周到,就等定下重建地址后开始新的生活了!”杨德明说。
在村头的宣传栏上,张贴着这个村分发捐赠物品和资金的细目表,旁边是村上治安巡逻队的成员名单。在陇南灾区所有的村社,都能看到这样的明细表,细致到1瓶矿泉水、一碗方便面的去向。村民们用这种方式,保证了所有物资能够公平、公开、公正地进入每一户受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