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木华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寒冷冬季,当新年的脚步一步步走近,回家和亲人团聚,已经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虽然雪灾延缓了我们回家的步履,但兴冲冲回家的愿望却依然如夏阳一般火热,归家之途虽然艰辛,但全社会都在努力。
这不,荆州市长江大学的某学生,租借了雪橇等滑雪装备,准备从高速公路一路滑雪返回武汉。郑州籍大学生高富松从北京骑自行车行程近800公里,耗时7天半终于回到郑州。不论如何想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雪灾里,我们不提倡“一个人的经典”式的“壮举”,回家,我们更需要寻找正常的途径。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比如广州、宁波、温州等地都表示希望外来务工人员留下来过年。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行动来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留下来?如何给外来务工人员以“家”的温暖和舒适?有了“家”,留下来过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要知道,平日里给外来务工者以市民待遇,恐怕比过年的时候免费放一场电影给他们看,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家”的味道。毕竟,“家”的魅力和温馨体现在365天的每分每秒。
与“有家不能回”一样让人难受的是“有门不能进”。1月28日,江苏省政协委员朱晓东骑着自行车参加江苏省政协会议,门卫就是不让从正门进。政协委员的身份还不如“四个轮子”更有效。相对于全社会对政协委员的敬重而言,这是一次“非典型”的事件,但却反映了“典型”的问题:门卫面对骑自行车委员所有的傲慢底气从何而来?也许,这事曝光后,各种批评、惩处是够那傲慢的门卫“喝一壶”的,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门卫需要反思,但宾馆的管理者更应反思。某些高档消费场所一天到晚喊着和国际接轨,但骨子里的素质如同阿Q“见到穿着差的,就捡石头打,声色俱厉,见到阔的,腿就软了,恨不得下跪”。其实,尊重人的服务才是最大的与国际接轨,才是真正的服务到“家”。
本周起,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博物馆真正是 “回家”了。这个回家有两层含义,一是回归本质,博物馆的本质就不应该是盈利赚钱的机构,而应该是“文化的发生器”。二是真正走入了家庭,从前的博物馆,高昂的价格,让家庭参观成了望而却步的事。现在,这些障碍都消除了,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漫步在博物馆,多让孩子参观博物馆吧,这比天天带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更有意义。
这一周,一代名媛章含之去世。她的女儿洪晃吐露章含之最大遗憾:没有如愿在家里离开人世。这种对家恋恋不舍的感情让我们动容。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