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朝阳
有些领导干部“一线”意识淡漠了,他们似乎更愿意坐在办公室里研究部署工作。有的领导干部也去“一线”,但似乎更愿意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一线”,而很少出现在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
1月10日以来,我国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连受暴雪、冻雨袭击,电路中断,交通受阻
,怀着急切心情回家过春节的旅客大面积滞留,近8000万人受灾。在来势如此迅猛、规模如此巨大、局面如此复杂的危情中,人们看到胡锦涛主席下矿井上码头考察煤炭生产电煤供应,也看到温家宝总理在灾区一线忙碌的身影,听到温总理在灾区一线的亲切慰问,暖流在人们心间涌动,战胜灾害的信念和力量在蓬勃生长。
请看温总理在灾区一线的几个片断:1月28日下午6时30分,在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后,温总理决定立即赴重灾区湖南视察。但到达长沙的各种交通工具都受冰雪阻碍,飞机能在哪儿降落,降落后再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都不能确定,但总理还是毅然登上了未确定航线的专机,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到达灾区一线。在湖南一天的时间里,温总理一刻都没有停歇。1月29日晚结束在湖南的考察工作,又于午夜紧急赶到广州。在广州,温总理走进火车站看望滞留的旅客,表达了歉意,说明了情况,与旅客进行了交流,现场一次次响起雷鸣般掌声。正在等候上车的一位湖南旅客激动地说:“今天怎么也没有想到总理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最困难的关头,总理带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
雪冻梅关马不前,行路难于上青天,天寒地冻急如焚,人心惶惶可想见。当此“最困难的关头”,总理开始了未确定航线的飞行,迅速出现在灾区一线,指导工作,慰问群众,给灾区以及挂念灾区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群众从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发自内心,毫无矫饰。温总理的实际行动,让人们深切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什么是真正的执政为民,什么是真正的万家忧乐系心头,什么是真正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次广东省、广州市的主要领导多次也身临一线,体现了一种急民所急的工作作风。
倘若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怀着强烈的“一线”意识,到民生最艰难的一线去,那么就一定会迸发出更多更大的“温暖和力量”,一定会形成加速改善民生进程的澎湃推力。遗憾的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一线”意识淡漠了,他们似乎更愿意坐在办公室里研究部署工作。有的领导干部也去“一线”,但似乎更愿意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一线”,而很少出现在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
领导干部是不是群众的主心骨,能不能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关键在于“最困难的关头”领导干部是否“在场”,是否身处“最困难”的人民群众中间。有的领导干部不想到艰难困苦的“一线”去,因为他觉得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无关他的痛痒;有的领导干部不愿到艰难困苦的“一线”去,因为觉得去与不去无关乎个人的升迁浮沉;有的领导干部不敢到艰难困苦的“一线”去,因为他实在没有驾驭复杂局面、处置紧急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可能给群众带来“温暖和力量”,更不可能成为当地群众的主心骨,而这样的地方也一定不会是政令畅通、和谐安宁的所在。
这场数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暴露出一个前进中大国的诸多软肋。但在与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也感受到了很多来自高层、来自民间的温暖和力量,看到了加速推进民生改善的可能。温总理在冰雪灾害中奔赴灾区一线的行动,究竟会给多少领导干部带来灵魂震颤和精神洗礼,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或许在于,这个事例再次生动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民生最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地方出现在民众中间,给民众带来温暖和力量,与民众一起共渡难关的人,一定能赢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无论他是一位大国总理,还是一名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