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包括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经济援助和接受国际无偿援助等内容,目前我省业务量较大的是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三块业务。截止2007年,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480家,投资总额累计26.3亿美元,中方投资18.9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0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8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37万人次。目前全省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企业203家,境外投资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三位,外派劳务主要指标居全国首位,对外承包工程主要指标居全国各省市第四名。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我省外经工作主要是执行援外项目,1979年后我省外经业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1979-1991年)。这一时期,境外投资处于零星的自发的状态,境外投资主要是设立贸易性公司,投资主体以国有外贸公司为主,这一时期我省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47家,协议总投资额1729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主要以承揽国家对外经济援助工程项目和包清工项目为主。
第二是规范发展阶段(1992-1998年)。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我省许多企业有积极性开展境外投资,但由于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这一时期许多境外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1995年开始,国家对境外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1995年以后,我省在发展与管理并举的思想指导下,境外投资在规范中得到健康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承包劳务处于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阶段,主要业务是外派各类劳务人员,工程项目很少且规模小,省政府为加快对外承包劳务发展,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外派劳务的发展。1991年全省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不到4000万美元,在全国各省市居20位之后;1997年合同额比1991增长了14倍多,上升到全国第三位。
第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到现在)。自1999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的通知》后,我省境外投资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段时期,我省境外投资发展方式趋向多样化,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国别地区覆盖面快速扩大。“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510家,协议总投资11亿美元,相当于我省“八五”与“九五”期间境外投资总和的近3倍,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规模连续突破1亿、2亿、3亿、4亿美元大关,在全国的位次列广东、上海之后,居第三位。境外企业带动进出口作用明显,仅2006年带动国内出口9.4亿美元,进口2.6亿美元。这一阶段国家对发展对外承包工程非常重视,相继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若干意见的通知》,极大促进了我省“走出去”各项业务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6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6亿美元,外派人数13万人次,分别保持了年均21%和30%和12%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分别高10.1、16.7 和6.5 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省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是“九五”的2.46倍和2.79倍,超过前二十年对外承包劳务业务量的总和。对外承包劳务的快速发展,全省获权企业也由1998年的64家扩展到目前的203家,一大批实体企业和专业工程公司充实了外经队伍,大型企业和专业工程公司的比重达70%以上。
二、主要特点
(一)境外投资
我省境外投资主要分为非贸易生产性企业(包括境外资源合作企业、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研发类企业)和贸易服务类企业、机构。2000年中央宣布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我省境外投资业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境外投资结构从贸易型为主向生产型为主转变,境外生产类企业成为我省对外投资的主体。截至2007年底,我省累计核准设立境外生产类企业528家,中方协议投资15.5亿美元,占全省境外投资的82%。省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境外兴办各类经济园区,对我省境外投资集群式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的海尔-鲁巴经济区已经揭牌运营,浪潮集团在委内瑞拉的库阿克技工贸区、西北林业在俄罗斯的中-俄木材工业园正在积极建设当中,截至目前我省企业在境外兴办各类园区已近十余家。通过设立各类经济园区,可以改善东道国投资环境,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培训熟练技术工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中方企业也能从中获益,对深化双边经贸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境外资源合作是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始终按照国际惯例,遵循互利供应的原则,发挥中外双方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目前我省境外资源合作涉及有色金属、森林合作利用与木材加工、橡胶种植、远洋捕捞等十多个领域,投资金额近4亿美元。
境外加工贸易是我省优势行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不仅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也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效平衡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截至07年底我省已累计在外设立加工贸易企业185家,中方协议投资7.7亿美元,占全省境外投资的41%。2000年岱银集团在斯里兰卡独资设立岱银兰卡服饰有限公司,雇用当地员工800余人,是我省第一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也是我省在斯里兰卡投资最大的企业。
目前全省境外投资的主体已逐渐由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转变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2004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所占比重首次占全省一半以上,2007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及中方投资分别占全省的68%和67%,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目前最大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为南金兆集团有限公司与印方合资设立的印度DB-南金兆矿业冶金有限公司,中方投资金额2700万美元,从事合作选矿加工销售。临沂新光集团在南非兴办纺织园区,已进驻临沂企业8家以上。
截至2007年底,我省已在11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企业(机构),主要投资行业涉及贸易、纺织、服装、机械、食品加工、家电、轻工、化工、制药、运输、工程等。投资的重点区域在亚洲,投资额占境外投资的50%。对外投资规模按地区依次为:亚洲、非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境外投资的国别地区已呈现多元化市场格局,投资重点目标趋向发展中国家。
我省东部是青岛、烟台、威海市在我省境外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大,中西部是临沂、泰安、济宁等市,淄博、日照近两年发展速度较快,正在逐步成为我省境外投资的生力军。
(二)对外承包工程
1998年以来,我省对外承包工程紧紧围绕实施“以大揽大”战略,推动大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到国际市场承揽大的工程项目,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十五”期间,全省累计签订千万美元以上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55个,合同额3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的合同额占全省对外承包劳务总额由“九五”期间的34.5%上升到“十五”期间的69.6%。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进一步增多,并涌现出一批过亿美元的大项目, 如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印度巴考电厂项目(合同额2.3亿美元)、胜利石油管理局阿尔及利亚油田开发项目(合同额1.6亿美元)等。2006年,全省新签千万美元以上承包工程项目24个,同比增加11个,合同额26.75亿美元,是上一年的5.3倍。山东电力印度贾苏古达9x135MW电站项目、6x600MW电站项目、巴西电站项目,威海国际刚果(布)住房建设项目等一批过亿美元项目的签约实施,推动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进入新台阶。特别是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印度贾苏古达6x600MW燃煤电站项目,合同总额18.7亿美元,是迄今中印之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也是我省最大的海外工程项目。在大项目拉动下,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营业额达到29亿美元和15亿美元,分别增长259.1%和35.2%。2007年全年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 12个,合同额39.8亿美元,占全省承包劳务合同额的73.7%。其中,过亿美元以上大项目8个,包括印度巴考4X300MW电站项目(合同额7亿美元)、印度贾苏古达电站二期工程(合同额6.18亿美元)等。在大项目拉动下,全省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4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亿美元,增长46%和35%。目前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已成为推动我省对外承包劳务发展的支撑力量。
我省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企业主要来自、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筑、矿产、路桥、运输等行业领域,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主要以交通运输建设、电力工业、石油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为主,特别是胜利石油管理局、山东电建总公司、中铁十四局、海尔集团、黄金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实体公司充实了外经队伍,优化扩大了经营主体,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7年我省山东电力、青岛建设、山东电力三公司、威海国际、宏昌路桥等五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名单,进入企业数量居全国各省前列。经过多年拼搏和磨练,山东电力、青岛建设、中铁十四局等一批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竞争优势。目前我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主要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博茨瓦纳、刚果(布)等发展中国家。我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已从单纯的分包或包清工项目发展到EPC项目即交钥匙工程,业务领域从房屋建筑工程扩展到电力建设、石油化工、房屋建设和交通运输等行业。
对外工程承包对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输出了大量的工程建设能力。二是为企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成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的骨干力量。三是带动了地方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内航空、通讯、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四是拓宽了经营公司员工的就业渠道,对缓解我省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对外劳务合作
近几年我省每年外派劳务人员4万多人次,常年在外9万多人,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业务的85%左右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外派日韩两国研修生占了外派总人数的50%以上,每年外派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水产、机械、电子、服装、渔业、船员等行业;外派新加坡主要是建筑工人,每年4千多人,常年在外9千多人;外派台湾的主要是远洋渔工,原来每年外派2千多人,由于近几年我渔工合法权益受侵害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原外经贸部和国台办等六部门为保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整顿经营秩序联合下发通知,暂停了这项业务;外派香港主要是海员;外派德国主要是厨师,每年外派近2百人;外派以色列主要是建筑工人,目前还有560多人在外。从历年我省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含海员)、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中、低级普通劳务领域,较高级的技术劳务人员数量较少,如2007年外派护士仅65人,外派计算机技术服务人员没有。目前我省外派劳务人员构成以中、低级普通劳务为主,较低级的劳务人员以及较高级的技术、管理、设计咨询人员所占的比重都很小,造成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结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对“两高一低”劳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省派出的绝大多数是中档次劳务人员,高技术劳务人员的储备缺乏,“脏险累”的劳务工种无人去干,从而制约了目前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
对外劳务合作利国利民,意义重大。一是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收入,且换汇成本极低。以2007年为例,我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数量加上劳务人员的加班等其他收入应该超过9亿美元,除少量的消费外,绝大部分收入已经或将汇回国内,或在劳务人员工作期满后带回国内,成为我非贸易项下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解决了相当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我省已累计派出37万劳务人员,特别是近几年每年有4万多人的就业得到保证。三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据估算,我省外派劳务人员在外收入年均五万多元,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和待业人员。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使他们在当地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走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造福一片”,在当地产生较强的示范效应。四是提高了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劳务人员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技术、管理、敬业精神、文明举止等方面得到提高,开阔了眼界,回国后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三、近几年推动“走出去”工作的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
1、进一步突出对“走出去”工作的领导。我省“走出去”工作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始终把“走出去”工作提到与吸引外资、外贸出口同等重要位置,努力使三外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2年,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国外经济合作的实施意见》。200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在财政、金融、审批、服务、促进等方面制定了22条扶持政策。成立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建立“走出去”工作目标责任制,将“走出去”各项指标纳入各级外经贸指标考核体系,把鼓励外贸、外资的政策扩大到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劳务,与外贸、外资指标一起考核、表彰、奖励。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动了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目前,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的氛围已经形成。
2、紧紧抓住资源合作、加工贸易、工程承包三大重点。一是抓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优势产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针对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新趋势,利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手段,重点推动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实施“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策略,积极利用现有设备、技术和管理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目前,全省已有32家纺织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投资额2.8亿美元。二是抓大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发挥大企业综合优势,实施大项目牵头带动。支持大企业把境外资源开发与开展跨国经营相结合,与优势行业境外投资相结合,与带动相关企业进行贸易、投资跟进相结合,与推进省(州)际全面友好合作相结合,与实施国家援外项目相结合,特别在项目开发、核准、融资等方面,争取国家部委、驻外使馆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抓油气、电力、城建、交通运输、地质勘探等优势大企业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的工程项目,仅山东电力印度电站项目就带动国产设备和原材料出口1亿美元。四是加强对境外资源合作、加工贸易和工程承包工作的规划指导。先后制定了《对非洲、拉美、周边国家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行动计划》、《山东省促进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推动企业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3、创新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工作机制。一是实施对外承包“三个一批”工程。即,对项目实施一批,签约一批,跟踪一批。对大项目实行分工责任制,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重点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难点和困难。目前,全省正在实施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7个,合同额85.2亿美元。其中,过亿美元项目19个,合同额76.8亿美元;正在跟踪、洽谈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2个,预计合同额85.95亿美元。其中,过亿美元项目14个,预计合同额79.35亿美元。二是实施境外投资“十百千”工程。即,总结推广10个各具特色的境外投资成功案例,形成项目样板;跟踪100个在建、在谈项目,做好对接,促其升级,形成项目主力;筛选1000家有条件、有潜力开展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政策培训、定向辅导、投资促进,形成项目储备。目前,山东省正在对200多个项目进行跟踪、推进和开发。
4、利用高层互访、友好省州和双边使领馆(经商处)等外交资源和商务资源拓宽对外经济合作渠道。一是利用国家和省领导出访规格高,影响力大的特点,推动重点项目。2005年9月,张高丽书记访问南美四国,山东省组织40名企业家随访,在有色金属合作利用、电脑组装、纺织服装、农机装配和矿石进口等方面洽谈签约了一批项目,形成了山东省对南美地区工作新的局面。二是发挥双边省州友好关系促进经济合作,利用友城关系支援经济合作、通过经济合作促进友城关系工作。山东省通过在委内瑞拉铁路项目和金矿项目的实施,打出了山东品牌,促成了查韦斯总统访问山东和与委内瑞拉两个州友好与经贸全面合作协定的签订,带动了一批新的合作项目。三是注重加强与双边使(领)馆、经商处的联系,努力争取使馆、经商处的支持,有效拓宽对外经济合作渠道。
5、努力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我厅结合实际,与财政、金融、外汇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银企合作促进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发展意见》、《促进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发展措施》、《加快民营企业外经贸发展实施意见》等实施意见,结合国家实行的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制度,推动省内商业银行出台《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管理操作细则》、《外派劳务人员小额消费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
6、大力建设外派劳务基地,开拓服务贸易市场。一是大力建设外派劳务基地,打造山东劳务品牌。通过定点招收、定点培训、定点管理的承接机制,既保障了外派人员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又在组织机制上解决了国外管理、纠纷、突发事件处理、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维护等问题,还维护了省内良好的劳务经营秩序。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23家外派劳务基地县(市、区)和6家外派劳务专业基地,临沂市、青州市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定点为全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基地,省财政对此每年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重点支持山东国际、威海国际、烟台国际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外派劳务品牌企业,发挥毗邻日韩的地缘优势,深度开发日韩服务贸易市场。2007年,山东省外派日韩研修生2万多人次,占全国外派日韩研修生总量的25%,涉及建筑、纺织、服装、机械加工、水产、农业种植等多个行业领域,对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7、建立健全对外经济合作服务体系。按照完善国家和省两级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服务网络的要求,一是不断加强“走出去”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发布国家和山东省“走出去”的政策,提供可靠、权威的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和企业资信等信息。开发使用了“境外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利用网络连接境内投资主体与境外企业。我省率先推行境外企业向我使馆经商处报到登记制度,后由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是建立省国际承包劳务商会和境外投资企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机会、人才服务、业务培训、法律援助等项服务。三是建立与发改委、经贸、外事、外汇、金融、保险、公安、工商等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部门间协调互动,对重点项目、重要出访活动、境外人员安全防范和境外突发事件等进行协调。
四、基本经验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是成功“走出去”的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是“走出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贸易投资相互结合,贸易先行、投资跟进,是“走出去”的基本途径;政府行使有效的政策支撑、服务促进、监督管理职能,是“走出去”的成功保障;企业自身管理、机制、人才素质,是“走出去”成败的关键。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境外投资
总的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创我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全省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08年,全省境外投资预期目标是,新设境外企业230家,中方投资4.8亿美元,分别增长15%和20%。到2008年末,全省核准境外企业达到1600家,中方投资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一)加快优势产业境外投资。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如我省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轻工、电子、家电、农机、食品加工、钢铁、皮革、电解铝、建材、造纸等产业。二是选准重点国家和地区。推动企业到政局稳定、法制健全、资源充足,市场潜力大国家和地区投资发展。三是支持大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引导大企业采用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培育国际品牌。
(二)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全力抓好海尔—巴基斯坦鲁巴经济区、浪潮—委内瑞拉工贸科技园、西北林业—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的实施,积极推进柬埔寨齐鲁工业园、南非新光纺织工业园建设,协助牵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我省经贸合作区规范意见,引导境外投资企业向境外合作区等集聚发展。
(三)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途径。研究推动在境外兴办农场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一是抓好援建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推动我省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在非洲销售,带动农产品境外加工。探讨在苏丹、刚果金粮食、棉花大面积种植可行性;二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津巴布韦建立农场,开展农作物种植、蓄禽生产加工;三是推动省农业集团、烟台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等农业企业到俄罗斯和缅甸等周边国家开办农场,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大豆、蔬菜种植加工;四是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推动在境外建立农业种植与加工基地的相关措施。
(四)争取国家援外项目。加强对援外企业的培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援外资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进入各种框架协议的实施名单。一是争取将我省承建的刚果(金)旱作物栽培示范中心,列为国家第二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二是推动援建坦桑尼亚心脏外科医院项目,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三是做好援外培训项目的申办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援外项目。
(五)创新境外投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境外投资促进机制。成立境外投资大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企业搞好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决策论证。发挥省境外企业协会作用,建立境外投资项目库和国别地区政策信息库,完善境外投资促进网络,与重点国家境外投资促进机构、我驻外使领馆和外国驻华使馆建立联系机制,协助承办境外经贸合作区招商,举办“走出去”项目对接会、国别地区政策说明会等投资促进活动。引导境外投资企业加强联合和行业自律,规范境外投资行为。发挥大企业骨干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搞好人才培训,完善服务网络,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创新境外投资融资机制。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项目推进机制,探讨银团贷款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创新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国家法律、法规研究和高风险国别和地区信息搜集,强化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的作用,鼓励企业投保境外投资险,对境外投资非经营风险投保费用给予保费补贴支持;与外事、公安、劳动等部门工作联动,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主动应对可能发生的境外突发事件。
(二)对外承包劳务
总的指导思想是:切实转变对外承包劳务增长方式,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提高对外承包劳务的层次和水平,保持全省对外承包劳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争取实现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15%。
第一,全力推进大项目的实施。抓好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目前,已经中标或签订合同尚未开工建设的过亿美元大项目9个,合同额近30亿美元。完善过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联系和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机制,责任到人,全过程跟踪分析,定期调度,全力推进大项目签约。抓好在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保函资金、施工管理、风险规避等问题,确保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完善500万美元以上工程项目备案制,建立跟踪分析制度。
第二,推进队伍建设。会同建设部门,逐一分析全省建筑企业情况,扩大队伍,支持100家具备条件的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加强企业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承揽项目,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团队;推进山东外经、烟台国际等窗口型公司通过兼并、参股等形式,提升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实力;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扶持一批项目管理、设计咨询、工程施工等专业化队伍。推进省冶金设计院等一批设计咨询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商225强。
第三,推进优势行业和专有技术企业对外承揽工程。帮助具有专有技术的民营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推动以专有设备出口带动设计、安装调试等技术服务工程项目。加大对电力建设、房屋建筑、路桥建设等行业的产能和国外市场调研,推进更多优势行业企业尽快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会同省建设部门出台文件,推动更多的建筑安装、房地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第四,拓展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承揽模式。跟踪国家多(双)边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合作框架,推动企业更多承揽合作框架内项目。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援外工程资质,通过实施援外工程,增强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实力。鼓励山东电力、青岛建设、威海国际等骨干企业建立海外营销和承包工程战略基地。推动省内地矿勘探开发企业与承包工程企业结合,探索以BOT(建设-运营-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资源类工程市场的新路子。
第五,转变对外劳务合作思路。积极扩大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规模,推动承包工程大项目带动技术及管理劳务人员外派。探索地方政府、经营公司、外派基地、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四位一体”相结合发展高端劳务的新路子。制定措施,扩大对非洲劳务外派。推进外派劳务经营公司信誉评价体系,率先在日本市场树立山东外派劳务品牌。完善部门联动、责任清晰、措施到位的境外劳务纠纷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打击活动,建立全省境外劳务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第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抓住中东地区建筑业投资迅猛发展机遇,组织房建、路桥、建筑安装企业,开拓阿曼、沙特、阿联酋等基础设施市场;把握非洲友好合作机会,组织企业赴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刚果(布)、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考察,举办优秀海外工程项目现场学习培训,增强企业开拓非洲工程市场能力;探讨利用香港、新加坡海外平台,推动企业与香港投资机构合作,与香港工程承包商对接,探索项目带资承包模式。
第七,研究完善扶持政策。会同金融机构,做好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的设立工作;继续推进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远期外汇结售汇、保理、利率调期、外汇应收账款买断等金融产品服务,规避汇率风险;深入研究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特点和趋势,加大对带动省内机电设备出口的大型基础设施、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资源类工程合作及设计咨询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扶持力度。
第八,完善服务措施。对新获权企业进行政策、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风险防范等方面培训。邀请高层次专家到我省讲授国际承包工程商务运作、项目实施管理、风险控制等专业知识。邀请商务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以及中央大公司到我省现场指导,组织省内企业与中央大公司做好对接。探索建立海外项目协调机制,针对我省企业在印度等市场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现状,推动企业联合承揽项目,杜绝低价竞争。建立完善海外承包工程安全防范工作机制。总结推广威海国际、山东电力三公司、青岛建设等企业经验,引导企业更加注重项目质量,推进本地化发展,树立山东承包劳务企业海外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