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救援特派记者 杨飞越杨传忠 本报北川5月25日电她身材瘦小,肩上斜挎着一个黑色坤包,在绵阳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不断地打着电话。自“5·12”地震发生以来,她就从北川转移到了绵阳。绵阳市委市政府门前这个绿树成阴的广场,已经成为多个受灾地区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全国各个省份运送赈灾物资的大卡车不断开来,停在广场旁边办手续。 这个打电话的女士是北川县工商联的工作人员,姓尚。她跟单位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起,负责赈灾物资往北川的运输。她说,整个单位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活了下来,在现场工作的人员,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人员伤亡。 “我们三万多人的县城,怕是有两万多人不在了,北川县城怕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在回去寻找丈夫的路上,尚女士描述了很悲惨的一幕。她说,一座曾经生活着三万多人的县城,今天没有一个人,只有几条狗在残垣断壁边张望,还有几只受伤的鸡,在瓦砾和路旁觅食。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消毒水味道,遗物、抢救物品,散落在地上。 她的一生从来都没有这么孤单过。她的家,已经掩埋在连片的废墟当中;她的丈夫,生前是县教育局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教育局的背后是一座山,现在这座楼已经荡然无存;她的儿子在上海上大学逃过一命,地震发生后,他回家寻找父亲,但是迟迟没有音讯,无奈地返回了上海。现在尚女士身上这个孤零零的包,就是她全部的家产了。 尚女士的皮肤已经晒得很粗糙,有一层死皮正在脱落。但是她的眉毛上,却有一道非常清晰的眉笔淡淡扫过的痕迹。她说,地震已经发生13天了,她至今没有接到丈夫“确认死亡”的消息,她知道丈夫已经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但是她心有不甘,她曾多次跑回去等待丈夫,今天早晨,她又画了一条美丽的眉线,期待与丈夫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