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育琼——湔河坝上的小公园 65岁的羌族人杨育琼住在县城小河街12号,就在北川汽车站旁边,楼前有块牌坊,旁边是座大山,山上长满了花草和果树。县城还有一座公园,在山区里要想开辟一块大点的空地非常困难,所以这个小公园只能建在湔河大坝上。几乎每一年,公园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次,北川人就再修起来,继续他们山边平静的生活。 虽然北川历史悠久,可它发展起来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杨育琼说,北川的楼房都是新的,有很多条大马路,绿化带很宽,两边的山上种满了花和果树,所以这里的空气很清新。 穿城而过的湔河将北川分成两部分,一边是老县城,一边是新县城,中间有两桥一洞(隧道)相连,建得非常现代化。小河街12号离湔河很近,杨育琼每天都要步行三次去公园耍。公园里每天都在放羌族舞曲,杨育琼经常会忍不住地跟着舞曲跳舞。她说,在北川,80%的羌族人都会跳他们的民族舞蹈,小公园里天天都有人跳舞。 5月12日,杨育琼破天荒地没去公园,她要去相隔几十公里的擂鼓镇看大儿子,但她还想着晚上回来跳舞,所以就穿了一身很随意的衣服。想不到的是,这一去,就恍如隔世…… 地震几天后,杨育琼好不容易与留在县城的家人取得联系,得知在县政法委工作的小女婿当时正在上班,没跑出来。后来,杨育琼的大女婿在夜里进城寻找小女婿,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整个北川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大女婿还告诉杨育琼,湔河上的桥都塌了,索桥还勉强可以走人,昔日热闹的小公园已是一片死寂。 5月27日,记者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采访时,杨育琼突然问:“建活动板房时,能留块空地吗?很小一块就行,给羌族人留一个跳舞的地方吧。”
李世烷——未建起的博物馆 北川墩上乡的李世烷酷爱收藏,从1951年起,他就开始收藏瓷器、书画、钱币以及各种文物。2007年,北川计划建羌族民俗博物馆,就把李世烷聘来帮忙征集和鉴定文物,于是李世烷就带着他一半的收藏品来到了北川县城。李世烷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全用来放收藏品,他自己则缩成一团,看着他的宝贝入睡。 李世烷说,由于博物馆还没开建,北川所有的文物都收藏在县文化馆内。这里面除了瓷器、铜器、土陶,还有1000多件唐、元、明时代羌族自制的瓷器、针织品、乐器等珍贵文物。 一人呆在县城很寂寞,李世烷养成了每天中午去公园喝茶的习惯。就是这个习惯,在5月12日那天救了他。虽然他被强震抛出好几米远,又摔坏了右臂,但他幸运地保住了命。 13日,绑着一条胳膊的李世烷走出了北川城。临出城时,想到那1000多件再也不能复制的羌族文物,想到那一半耗费他几十年心血的收藏品,他趴在路边号啕大哭。 “听说北川已经封城了,如果那些文物再也挖不出来,就留在这座地震博物馆里吧,它们毕竟没有离开北川。”李世烷说。
陈萍——刻在房上的羊头 家住县城文武街的陈萍下岗后,早就想出去打工了,可她一直舍不得北川。她说北川是无法复制的,所有房子都有标志。在县城,无论是居民楼、商业楼还是机关楼,外面墙上都刻着羊头,旁边还印着花,一层是蓝色的,二层是绿色的,三层是黑色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就连卷帘门上都画着羊头。 “羊头是我们羌族的标志,只要你一走进北川就会觉得它与众不同,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陈萍骄傲地说。 陈萍舍不得离开,她留恋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新年。下岗后的陈萍白天跟着丈夫到擂鼓镇做兽医,晚上赶回县城,一个月几百块钱,可陈萍很满足。但是,这次大地震,抹杀了陈萍这点可怜的满足感。 “我们房子不大,只有80平方米,也没有钱,可那是一个家,家没了,什么都不用牵挂了。”陈萍穿着那身逃出来时穿着的衣服,卷起简单的铺盖,准备和丈夫一起去外省打工。 北川,一座有着1400多年建县历史的小城,在这场大地震中毁于一旦,县城70%左右的建筑被掩埋在巨石下。在不久的将来,北川县城将会成为一座巨大的地震博物馆,这里面收藏的是数万名北川人被突然中断的平静生活,还有他们对于亲人与家的永久记忆。 北川县城可以异地重建,而且会建得更好,可在北川人心里,记载了他们太多欢笑和回忆的北川城,从此没了。 别了,北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