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由本报参与主办的“大爱无疆——山东省艺术创作主题展”在山东省图书馆开幕。140余件国画、书法、摄影作品,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用大爱谱写希望的感人故事。在展厅里观看这些作品,我们会觉得,艺术风格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位作者都在用自己的真情来描绘、来记录抗震救灾中的点点滴滴和感人瞬间,将灾难中的抗争、大爱与崇高镌刻在人类文明的长卷上。 本报摄影作品震撼冲击
地震灾情发生后,齐鲁晚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全面采访灾情,争分夺秒,把灾区资讯传送出来。新闻记者成为了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另一支“铁军”。在此次主题展中,展出了周青先、邱志强等齐鲁晚报救援报道特派记者在救灾前线拍摄的30余幅图片,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的场景、人民子弟兵的奋勇拯救和白衣天使的生命接力,以及他们的泪水与汗水,定格了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凸现出来的集体大勇和大爱。一位观众指着周青先拍摄的一幅搜救犬的图片说,图片从构图、色调上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充满温情和爱心,要感谢这些一线的记者,他们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记录了历史,他们也是英雄。 爱如阳光温暖生命 由曾昭明、杨文森两位画家合作的《阳光·生命》是此次展览中唯一的一幅工笔画作品,也是唯一的花鸟题材作品。画面上,房屋倒塌,刚刚还安静地摆放在阳台上的一盆花瞬间滚落于废墟,然而,那残留的花枝抓住仅有的一点土,拼命地吮吸着阳光,依然灿烂地开放。两位画家说,花鸟画大多描绘美丽和谐的自然景物,不太习惯于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更不习惯于表现灾难。于是我们便采取拟人的创作手法来进行创作,这花儿是生命的载体,它不就是那个冒着死亡的危险去营救同伴的小男孩吗?它不就是那个刚刚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躺在担架上向救援人员敬礼的三岁娃娃吗?我们还试图描绘残酷环境中的顽强与温暖。画面上废墟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它是灰冷的;花的面积不大,但它是鲜活的。这种位置经营与氛围把握,力图说明这样一个主题:爱犹如阳光温暖生命。 展现坚韧顽强讴歌大爱真情
抗震救灾中的勇士、战士、斗士每天20多个小时超负荷地奋战着,那些不断发生的振奋人心的救援故事带给我们的震动难以言表,而这些抗震救灾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样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
山东画院院长刘宝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宁原两位老画家合作一幅《鏖战堰塞湖》,表现救灾大军奋战堰塞湖疏浚工地的紧张场面;宋丰光、张锦平画家伉俪携手创作《母子》,描绘年轻的母亲用血肉之躯佑护自己幼小的孩子,寓意生命生生不息。谭乃麟《芭蕾之梦》展现截肢女孩的坚强与梦想;王磐德《心灵的告慰》表现人民子弟兵争分夺秒拯救生命;马起田的《震动我心》描绘一位老者在认真阅读《齐鲁晚报》抗震救灾的报道…… 艺术家的责任感让人感佩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幕式。他们于6月2日晚抵达济南后,不顾劳累,分别挥毫题写“众志成城”、“心系汶川”,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两幅作品连夜装裱后也参加了展出。张业法、刘国福、顾亚龙、岑川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也给人振奋的力量。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徐超自撰并题写“九悬生死山河见,百入火汤日月知”的诗句,他说,救援军人的精神让人赞叹,让人震撼,这句诗就是写给这些英雄的。 冯远先生对这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展览是全国第一个以艺术的形式反映抗震救灾主题的大型展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山东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感佩。参观者络绎不绝。本报记者的摄影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