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处处都可见到这样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场景(房贤刚摄)。
来自济阳的志愿者郭振平父子在北川中学。
来自长清的志愿者在工作间隙吃饭(张智慧摄)。
□本报通讯员李娜门波张鑫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报道 长清志愿者“大爱献灾区” 6月3日,因地震失去家园的四川安县光明村的22岁女孩詹茜,已开始在长清区浦瑞辐射防护器材公司上班了。 “他们3个失去家园的孩子,是5月28日随着长清区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志愿者一行12人一起返回的。除詹茜开始新工作外,另外两个孩子因年龄还不到16岁,先把他们送到职高读书了。”志愿服务队领队、长清浦瑞辐射防护器材公司董事长董蒲介绍说。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公司的3名员工正在德阳施工。我立即打电话告诉他们注意安全。14日晚上从电视中看到灾情如此惨烈,我哭泣了一整夜。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办公室告诉员工:我要到抗震救灾一线去,宁可自己的双手当成铁铲,也要铲除孩子身上的瓦砾。” 5月15日晚9时,这支由十几名年轻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连夜开车出发,冒着大雨昼夜兼程30多个小时后终于到达四川。 在受灾群众的协助下,志愿者们直接绕进了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灾区的情景在队员心上刻下伤痛的烙印。汉旺镇指挥中心就设在伤亡最大的大型国企——东风汽轮厂的门口,董蒲他们将救灾的药品和物资捐赠后,马上对受灾群众展开救助,当天救助了近百名伤员。 第二天,董蒲遇到团省委的志愿者,把营地设在绵竹市体育馆,这是四川受灾群众最大的安置点。董蒲发现厕所特别脏,根本没法下脚,便立即找到当地领导:这里的厕所再不整治,就会引起传染病,后果不堪设想!地方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夜就建好几个比较卫生的厕所。 在灾区,志愿者们也时时刻刻被感动。受灾群众郭富泉是在被困196小时后被董蒲他们营救出来。地震发生后,他被困在深山里,爬了8天8夜,鞋子早就丢失了,双脚水肿很厉害,靠吃青草、蚯蚓战胜了死神。当董蒲把他送到医院时,才从他的妹妹口中得知他的儿子在河南开封是空降兵,就在距此不到十公里的什邡市救援,却没能救自己的父亲。 在汉旺镇,董蒲遇到绵阳市安县光明村的詹茜、王维两个小姑娘前来求援,说她们村灾情很重,还没有救援队伍去过,他们马上开车前往,成为第一支到达这里的志愿者小分队。他们看到当地受灾群众没有帐篷,而且有100多名伤员等待救治,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救治伤员的工作。 在10多天的时间里,长清志愿者救助了400多名伤员,发放了几万份卫生防疫资料和大量物资、食品。“在灾区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生死,有压力,更有动力。这10多天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可以摧垮房屋、桥梁,但是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董蒲谈起这次经历说。 来自济阳的“父子兵” “10天的灾区志愿者经历,让我这个轻易不动感情的老兵都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6月3日,从灾区回到济阳已一个星期的郭振平仍对记者唏嘘不已。 郭振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济阳分公司的普通员工。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去年毕业于山东警察学院等待落实工作的儿子郭旺通过网上发帖、电话联系,与几名同学商定去灾区做志愿者。回去和家里一说,曾经参加过抗洪救灾的沈阳军区老兵的父亲郭振平也坐不住了,“一方面是不放心,一方面,自己也想出把力。”于是,5月16日,老郭和另外一名学生家长,作为郭旺和他的11名同学的“领队”,自费乘飞机赶到成都。 17日,在四川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郭振平被派往什邡灾区安置点做群众的安抚工作以及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的发放工作,一辆辆的货运车不断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郭振平他们首先把食品、药品、矿泉水等物品卸下,然后把物品逐个送往受灾群众的帐篷。“安置点其实就是道路两侧的简易帐篷,当晚下着大雨,大小余震不断发生,一批批从山上紧急撤下的受灾群众不断涌来,小孩的哭声、吵闹声让安置点秩序比较乱。”劳累一天的郭振平他们又负责起灾区安置点维持秩序以及安抚工作,当晚基本就没有休息。 19日,郭振平的团队进入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此时该镇前期的救人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眼前是一片残垣断壁,看到摆放在路边的装尸袋,郭振平的心里充满了悲伤,感叹着生命的脆弱。“有一位50多岁的男子,正在一个倒塌的5楼废墟里寻找妻子,见到我们志愿者队伍,跪着请求帮忙。虽然戴着口罩,但是空气中难闻的气味还是不断侵来,我们戴上手套就开始救人,手套磨破了,手上也磨起了泡。虽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但仍没能找到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安慰他并劝他去民政局登记。” 20日晚,郭振平团队回到了绵竹市,他们负责当地一个有几万群众的受灾群众点的安抚工作。呼啸的救护车来来回回往安置点运送伤员,郭振平他们就一次次抬着担架把伤员送到临时医院,并为群众送去药品等急需物资。 25日,遵从四川省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返回济南前,郭振平他们一行14人再次向灾区的人民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将身上剩下的1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北川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