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贾瑞君 张子扬 5月25日中午,记者跟随济宁一支10人组成的医疗救助队,奔赴北川陈家坝乡。 陈家坝乡距离绵阳市只有70公里,海拔100米到1100米之间的山路就有50公里。山路逆涪江而上,路面勉强容下两辆中型货车对开,路上随处可见巨石砸落的痕迹。过了桂溪乡上行,山路陡然坡度增加,弯道也多了起来,有些弯道的拐角甚至达到90度。同行的医疗救助队队长梁玉民不禁感叹:“幸亏我们没自己带司机,山东的司机很少有几个人敢走这样的路。” 两个多小时后到达陈家坝乡灾民安置点,具有十多年山路驾驶经验的安县刘师傅告诉我们,这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如果是普通货车,至少还要慢半个多小时。 陈家坝乡是个以羌、藏、回等少数民族为主的乡,震前人口13000人,截至目前,在此次大地震中遇难500多人,另有2500多人失踪。全乡18个村庄中有14个遭受严重地震破坏,95%的房屋倒塌,重建任务十分艰巨。下午3点多我们到达后,梁玉民赶紧去找当地负责人,然而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此时,在两个帐篷前发现了陈家坝乡党委、政府临时办事点的两块牌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两块牌子都是上午刚刚竖起来的,因为上游唐家山堰塞湖面临爆破等问题,书记和乡长一挂完牌子就去绵阳市开会去了。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只听见乡党委、政府的帐篷对面有人喊道:“是山东来的么?我们是烟台的。”梁玉民一看,认识,原来是烟台医疗救助队一行,带队的是烟台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树文。他们5月21日到达这里,当时这里只有解放军在救人。没受伤的灾民已经全部跑出去了,受伤的灾民也在解放军的解救下被送到外地治疗。他们来到后,主要在临时灾民安置点进行卫生防疫,和解放军一起去成为废墟的乡政府原驻地消毒,处理动物尸体。最近几天,越来越多的难民回到家乡,安置点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每天他们都要工作到很晚。 工作繁重,他们早有心理准备。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的生活条件。来到之后才发现,他们这里是一个标准的“三无”地方: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救助队成员、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东告诉记者,因为不通电,他们用自己带来的矿泉水泡方便面连吃了4天,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闻到方便面的味道就反胃。一直到了24日下午,他们终于从绵阳市买了一罐煤气和灶具,才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因为通讯信号不强,他们发短信总是高高地举着手机,每发一条短信都要一两分钟。而和他们一起来的烟台晚报一名记者,每次用无线上网卡传稿子的时候,总是三四个人走出帐篷,轮番帮他举着电脑,对着不同的方向来回晃荡,下雨的时候还要有人专门打把伞。这位同行告诉记者:“一篇稿子传一个小时,很正常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安置点的难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都出来看他们。 李树文告诉梁玉民:“苦是苦了点,不过伙计,我们山东人来就是奉献的。有你们来做邻居,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梁玉民信心十足地说:“这里的条件的确比我原来想象的艰苦。山东已经开始对口援建北川了,听说青岛的援建队伍马上也要在这里开工建设安置房了,有我们这么多山东人在,没有战不胜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