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山东救援队随队记者 张子扬 贾瑞君
一口气看了35个病号
由于山东医疗救助队的到来,用帐篷临时重建的青川县中医院变得“热闹”起来。
5月20日上午,“客串”起全科大夫的省胸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光强,一口气看了35个病号。
“病人中以冠心病、高血压居多。”王光强说,这多是因为受惊吓或者原来吃的药物中断所致。但让王光强感触最深的是医疗条件的简陋和药品的匮乏。一位82岁的老太太手被砸伤,自己简单包扎了一下,没能得到及时救治。等王光强拆开一看,伤口已经化脓,用了大半瓶双氧水清创,还需要植皮。“最好立即送到上级医院,再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全身感染。”王光强说。
沪鲁津皖四方合作
到青川县进行医疗援助的,有上海、天津、安徽和山东4支队伍。安徽弋矶山医院来的8位医生是外科专家,天津大港医院可筹建手术室,上海来的是急救专家和车辆,山东方面则主要负责内科,由于专业各有侧重不同,四省市专家恰好可以形成一条龙的快速救治。5月20日下午,四方一碰头,迅速达成一致,行动分别展开。
首先是规范医疗分区。山东医疗救助队5名男队员和记者住的帐篷最适宜做输液室。搬!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大家就动手拆掉昨夜辛苦搭建的防潮板,顾不得另搭帐篷,先把行李移开。不到半小时,帐篷打扫得干干净净。截至晚8点,“临时医院”已现雏形,21日就可以开展基本的手术救治了。
有饭先让救援人员吃
在灾区,吃饭是个大问题。
“优先保证救援人员的供应”,这是来送饭的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龚高武是青川县招待所的管理人员,现在负责给养和环境清洁。“现在柴禾极缺、大米极缺。”龚高武说,因为道路受阻,救援车队进不来,给养很难得到及时补充,这让他十分着急。但当地工作人员和群众没有一人去救援人员食堂吃饭。后来记者了解到,龚高武的女儿眼下有孕在身,预产期就在6月初,可他一次也没给女儿带过食堂的饭。
墙上的裂缝能容一拳
到了绵阳,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作为先期联络人员的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李磊。
在酒店大厅里,记者注意到四根大柱子中的两根底座已经有了裂口,而上楼后,房间的情景更让记者大吃一惊:墙壁上的大裂口,记者把拳头伸进去居然绰绰有余。李磊笑着说:“现在余震还有,昨天晚上我就是在外面帐篷里睡的。”说话间,他猛然把记者的手摁在桌子上,“余震,感觉到了么?”清晰的晃动感从手掌直传到记者心里。
走了3天才到绵阳
出了绵阳市救灾指挥部大楼就是宽阔的火炬广场,那里设有临时救助点。周围灾区群众到绵阳后,一般都会先到这里进行初步登记后,再被送往集中救助安置点。
20日下午5点,在广场一角,40岁的苏泽武告诉记者,他的家在年武县水观乡大沟村,地震发生时他在北京打工,知道家乡地震的消息后,连夜赶回绵阳。却在抵达绵阳的第一时间听到噩耗:因地震引发泥石流造成山体滑坡,大沟村已被整体埋在山石下面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孩子。
“我要回去,我要去找他们!”苏泽武说不亲眼看到,他不相信温暖的家已经不在了。朝着村子出发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从大沟村逃出来的7位村民。他们告诉苏泽武,全村100多人,现在存活下来的只有他们8个了。由于道路被泥石流全部堵塞,他们翻山越岭走了3天才到这里。
寻亲栏前的7岁女孩
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点容纳了4万多名灾区群众。20日,记者在体育馆一层的寻亲栏前,一个梳羊角小辫的小女孩突然扯住了记者的衣服,:“叔叔,你看看上面有没有我爸爸、妈妈的名字?”,稚嫩的脸上满是期待。小女孩叫孙琪,7岁了,是北川曲山小学学生,跟着外婆逃了出来,14日到这里后,天天都到寻亲栏前找寻父母的下落。“其实,她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孙琪的外婆对记者说,孩子太小,实在不忍心告诉她,也许保有希望对她是好事。
(整理 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