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山东救援队随队记者 张子扬
临时“村支书”
刚到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时,记者就看到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正帮着解放军清理倒塌的房屋、维持现场的秩序,忙前忙后,俨然一个总指挥。记者问身边的村民:“那个人是谁?”大家都笑了,“那是我们的临时‘村支书’。”
胜利村受灾严重,这个村死了200多人,房屋全部倒塌。席成友原本是个“大老板”,他自己有一家酒店、一个企业和两个大粮仓,地震给他造成了700多万元的损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震后余生的他又把抢护下来的2000公斤大米全部捐了出来,看到快吃完了又从外边买了1500公斤大米,供给受灾群众。他还把自己的一辆装载车、一辆农用运输车、两部小车无偿拿出来,供救灾指挥部统一使用。
“现在我可以说是身无分文,但是我是一名党员,做这些是应该的。”席成友过段时间准备把当年自己带头搞的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奶牛工程重新搞起来,带领村民重建家园。
帐篷气温预报
在绵阳的这几天一直忙得顾不上看电视,5月24日早上看新闻时发现,绵阳的天气预报多了一项——帐篷气温。记者问了很多绵阳当地人,发现现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的天气预报和震前相比都有变化。除了每天注意预报是否有雨、是否有泥石流的危险外,最明显的就是增加了帐篷气温。
“现在绵阳搭起了几万顶帐篷,市民和集中安置的灾民大多数住在帐篷里。这种天气下,帐篷内的温度要比外面高2℃-5℃,天气预报提醒人们中午气温高时不要待在帐篷里,注意多通风,防暑防病。”绵阳市广播电视中心总编辑方渊懿对记者说。
桂溪村的“学校”
5月24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北川县桂溪乡桂溪村,河边的空地上有一座刚搭好的简易帐篷,一群孩子在帐篷外东张西望的,像在等什么人。没等记者发问,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就先对记者说:“你是学校的吗?我们是不是要找你报名上学?”其他孩子也马上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要求报名。
正在记者一头雾水时,旁边过来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大声招呼孩子们:“谁想来读书,到这儿报名吧。”女孩一一询问了孩子们的情况,并在一张纸上登记好。记者看她忙完才问她:“你要办学校吗?”
“不是的,我也是来帮忙的。”女孩叫王述梅,是成都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学校没课了,她昨天刚回家。“今天上午我在附近转,看到救助站的解放军在这儿给孩子们上防震知识课,我就自告奋勇来帮忙教教语文、英语什么的。”
王述梅说的解放军是步兵某师老山主攻团设在桂溪村救助站的留守士官聂存厚。地震后这里的学校还没复课,孩子们天天到他的救助站来看他分发救灾物资、让他讲战斗故事,他觉得这样下去孩子学业都耽误了,也不安全。就在河边空地上搭了个简易帐篷,组织孩子们做游戏或学习。
听说有人组织孩子“上学”,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把小孩送了过来。“孩子在家没事做,整天吵着上学,我们也不能不干活整天看着他,有人教他们真是太好了。”桂溪乡金星村73岁的宁秀英带着上小学的孙子孙女来报名了。乡中学的初二学生傅高琴也来了,“学校还没复课,我先来这里读读书也好。”记者走时,这个临时“学校”已经有100多人报名了,王述梅开始给他们划分年级。
(整理 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