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董卿 赵琳 报道 本报绵阳讯 “从5月20日开始,我们就开始向社会征集地震资料,其中包括反映地震惨烈灾难的典型实物,社会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各级政府领导、专家指导抗震救灾实物,反映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相关实物资料等几大类。”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唐光孝,6月4日向记者介绍。 “通过收集资料,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山东援川的感人故事。”唐光孝说,“那10位来自山东日照的农民兄弟,就让我们钦佩不已。”记者了解到,这10位农民都来自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们带着100斤煎饼,开着村民刘守华的一辆牌照为鲁GVV607的三轮农用车,行驶2600多公里来到四川绵阳参与救灾。因为三轮车不能上高速,他们只好一路走国道或省道,10个人挤在一个小车厢里,饿了吃煎饼,渴了喝口水,赶了三天三夜大约2600多公里的路,到绵阳参与救灾。” “我一得知这个情况,就多方联系,终于在他们马上就要回山东的时候找到了这些志愿者的落脚点,看到已经破破烂烂的三轮车和车上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的‘山东莒县农民救灾志愿者’十一个字,我流下了眼泪。”唐光孝说,“这个资料太珍贵了,我们和洛河镇的镇长吴西华商议,这辆车回当地宣传展览一个月后。我们再到莒县拜访这些志愿者和他们的家人,收集一些声像资料,连同这辆农用三轮车一起作为山东人援川的珍贵资料永久保存。” 本报6月2日三版刊登的《“六一”,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也引起了绵阳市博物馆5·12抗震资料征集小组的注意。3日下午,工作人员杨伟辗转拨通了记者的手机,想联系北川通口镇小学的王丽娟老师,把她这封没有寄出的信作为纸质资料纳入收藏。4日上午,记者陪王丽娟来到绵阳市文博系统抗震救灾办公室,把“六一”儿童节那天写给全班同学的信交给了唐光孝。唐光孝说:“我们将把王老师的书信作为重建家园的动人故事收藏起来。” 向社会征集地震资料以来,工作小组已收集了400多件有关地震的实物资料。“这是我们从废墟中整理出的一位老师的遗物。”杨伟说,这位老师名叫李小艳,是安县汉昌分校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地震时她正在办公室里备课,为了救助班里的学生,她被水泥板砸中,就再也没有醒来。记者看到,遗物中有被砸了一个大洞的办公桌、点名册、写了一半的教案和5月12日早上刚发到李老师手中的卫生流动红旗,她还没来得及挂进班里。 在地震资料的临时存放处,记者看到了收集的一些实物资料:永久定格在地震那一刻的时钟,武警官兵救援用过的铁铲、镐,志愿者、医疗队用过的各种标牌和旗帜。“这些资料可以全面反映大地震和抗震救灾过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唐光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