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徽阜阳爆发致命的幼童手足口病疫情后,这种疾病似乎令人谈之色变。手足口病专家韩晓华指出,其实手足口病并非是人类所未知的不可控制的变异病毒所引发。只要科学地做好预防工作,完全可以将它拒之门外。
手足口病的由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有20多种(型)的肠道病毒可以引发手足口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而在危重病例中,EV71感染比例占多数。
“这并不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韩晓华介绍,早在1957年,新西兰就报道了这种疾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1981年起,我国在上海始见此病,此后在多个省市都有报道。即使在辽宁,往年也有散发的手足口病报道,但都未呈爆发流行。“实际上,从历年统计的数字来看,即使在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的地方,病死率也在千分之二左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散发的手足口病就更不必过分恐惧,如同流感也可能致死一样,完全不必谈病色变。
6至8月易高发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常呈爆发流行后,出现散在发生。从往年的情况看,每隔2-3年手足口病会在人群中流行一次;6月-8月是我省手足口病高发的季节。
因此,如何防控手足口病大范围的传染,就要靠我们每个人积极预防,特别是一些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韩晓华介绍,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手足口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无症状带毒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
一、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染;
二、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品或物品传播,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较长,约3-5周;
四、疱疹中含有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可直接接触传播。
正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幼儿园和托儿所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可以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临床症状须警惕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3-7天,初期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突然起病,多有发烧,体温在38℃左右。发烧1-2天或发病的同时伴有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时大腿内侧及会阴、膝、肘部也可以见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重症手足口病则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种症状。当年龄小于3岁的孩子,持续高热不退,手脚发凉,伴皮肤花纹,呼吸、心率明显加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可能是危重症手足口病。
牢记口诀做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要牢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五口诀。
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普通手足口病不需住院治疗,可进行隔离、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对症治疗。而重症的手足口病则需门诊观察,由医生判断是否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不过,积极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避免其发病。要施行“三早“政策,即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