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国庆55周年 > 成就展示

特稿:中国发展之路从“大干快上”到“科学发展观”

2006-08-31 10:54:29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查鑫)55年前,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新难题:如何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从1949年至1952年,中共带领人民用了3年时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到1956年底,提前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业建设初具规模,农业生产高速增长。当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模式主要参考前苏联。 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研究那段历史时注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国民收入平均增长了8.9%,而人口只增加了2.4%,与此相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国民收入同期增长不到2%。中国人均寿命也从1950年的36岁增长到1957年的57岁,小学入学率由20%增长到50%。 他评论道,在采取前苏联模式进行快速工业化时“中共沿着同过去相连接的路线完成了重大变革”,“总的说来取得了很大成功”。 然而,此后国家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蜿蜒坎坷的道路。1958年的“大跃进”,不切实际的号召“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赶英超美”,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造成了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建设开始重新走上正确轨道。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10年动乱,经济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随后,中共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说,中国基本国情与现实矛盾要求政府决策者具有科学发展观。在解放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和解决温饱问题,无暇顾及其它。现在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发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突显出来。中国有13亿人口,而且在未来30年将保持增长趋势,据统计,每年新增的GDP,四分之一要用于新增人口的物质文化需要,每年新增1000万人口需要安排就业,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0%,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的赡养费用逐年提高。 人均资源呈现匮乏状态。人均耕地面积从1952年的2.82亩下降到2003年的1.43亩,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许多矿产资源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同时,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以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此外,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性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化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途径。谢伏瞻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知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说,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经验教训之总结,符合中国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是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 他分析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第一代发展战略,其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即是其具体体现之一。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则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完)
  编辑: zhouchuanjin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