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立 冯金声
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川人对改变这种状况早就怀有强烈的愿望,成渝铁路更是四川人民心中埋藏了多年的夙愿。是新中国圆了川人半个世纪的铁路梦。
新中国初期,西南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党中央顺从民意,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着手,掀起了西南大地的建设高潮。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拉开了序幕。
两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投入成渝铁路建设工地。他们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铁锤、钢钎、炸药、扁担、竹筐,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山劈路,打着灯笼火把推着斗车出渣。曾创造了52天完成4个月任务的奇迹。
十万民工也纷纷奔赴筑路工地。他们自己编竹筐、鸳篼,制扁担、镐把,架起火炉打铁锹、掀钢钎……
沿路群众为早日通车,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成立了护路队,日夜看守,严防匪特破坏。当铺路需要129万根枕木时,四川各地群众积极采伐送往工地。一些青年献出做新床的木料,一些老人献出了作寿棺的方材,许多群众还献出了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成都至重庆505公里的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奇迹,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成渝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通车后,沿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到90年代初,沿线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成渝线不仅使用上了电气集中设备,还于1987年12月实现了电气化。1998年全线路运能力达到2876万吨,是新国初期设计能力的14倍多。
九十年代,成渝线开始跨入激烈竞争的年代。1995年9月15日,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把成都到重庆路程缩短100多公里,汽车运行时间只有铁路的二分之一,票价也低于火车的票价。
市场的无情竞争,使主管成渝线运营的成都铁路局猛然警醒。他们首先从改变经营观念入手,放下“铁老大”架子,变“坐商”为“行商”,变“等旅客”为“请旅客”,灵活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满足旅客的多种需求。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成都铁路局从1996年10月开始将成渝铁路票价下浮20%,硬坐票价大大低于汽车票价。同时将重庆至成都的特快列车改为“千里成渝一夜还”的夕发朝至列车,为旅客节约了白天乘车的时间。
成渝线上经营管理者们发扬当年的“成渝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迎难而上,开创着自己的市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