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劳动模范、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新时代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一个与袁隆平齐名的“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一个社会主义的时代先锋。读其事迹,览其人生,闻其言行,让人深深感悟到:他是一个科技兴农、勇于创新的好党员。
三元朱人说,信邪致不了富,咱就信乐义带来的新技术
作为一名农村老党员,王乐义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认准了要通过新技术去改变传统的蔬菜生产方式,提高蔬菜种植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后,他不忘继续创新,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产技术始终保持着领先水平。
王乐义搞冬暖式蔬菜大棚,要从1988年冬天谈起。那年腊月,堂兄给他送来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寒冬腊月里的这几根水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当打听到这黄瓜产自辽宁瓦房店后,王乐义刚过完年就带着村里的7位党员骨干到瓦房店拜师学艺去了。
回到三元朱村,王乐义就准备领着乡亲们大干一场。但用煤炉升温,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办法,参照从外地学来的经验,王乐义对本村大棚分别在方向、墙体厚度、塑料薄膜的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的种类五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研制成功了我国北方深冬不需加温的蔬菜大棚技术。
但听说王乐义要搞的是过冬不用生炉子的大棚,乡亲们说啥也不相信。他再三发动,竟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当时建一个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大数目,万一弄砸了可就翻不过身来了。但王乐义瞅准了冬暖式大棚是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铁了心要让乡亲们掌握大棚蔬菜新技术,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全村17名党员干部,可有些党员干部也害怕冒风险,担心赔本,王乐义开导他们:“咱们都在党旗下宣过誓,是党员就得比群众觉悟高,就得为群众带头,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结果,在三元朱村的田头建起了第一批17个大棚。
1990年春节前夕,大棚到了收获时节,17个党员干部户均收入2万多元,个个成了先富典型。17个大棚,像17面高扬的旗帜,使三元朱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第二年,支部未做任何发动,村民争先恐后建起180多个大棚,户均1亩多,亩均效益3万多元。
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后,王乐义又带领村“两委”大搞科技开发,使大棚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开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无公害蔬菜生产达到国家标准;大棚种植各类瓜果都获得成功,亩收入达10万元以上;试验成功了集大棚灌溉、电动卷帘、微机控制等于一体的高标准大棚,其设计达到国际水平,比国外同标准大棚节约资金达4万美元;大面积开发绿色食品蔬菜,引进了国内外26类150多个名优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项新技术,使大棚产量翻了一番,效益增长了近一倍……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只有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好”
1990年以来,王乐义年年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并被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但他更多的荣誉在科技方面,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科技明星”、“山东省优秀拔尖人才”等,还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被授予“山东农村科技大王”称号。同时,王乐义还被十几个省的地、市、县聘为科技顾问。
王乐义一直勇立于农业科技的最前沿,特别善于博采各种最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与农民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的基本“农活”。他经常对支部一班人说,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只有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好。”
这就是王乐义——一个科技兴农、勇于创新的好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