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双管齐下活力迸发 文化产业强势崛起
2006-09-05 09:38:30
|
|
|
|
在刚刚落幕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淄博市签约项目22个,招商总额44亿元,占全省融资总额的20.3%。而这,仅是淄博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3至2005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43.55亿元、50.63亿元、61.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4%、16.25%、21.31%。“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只有与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市委书记张建国如是说。 淄博市将文化大市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强市和绿色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在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全力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观念和体制障碍,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种资本源源不断投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积极为文化产业项目找婆家,为文企联姻当红娘。 双管齐下活力迸发。投资3.3亿元的桓台文化体育中心、投资6500万元的沂源文化苑、投资1.71亿元的张店天乐园等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香港伟确实业公司与临淄大顺集团投资2.5亿元建起2万座位的齐都文化体育城,荣宝斋投资1.3亿元在淄博建起国内第一家分店——淄博荣宝斋大厦;在刚刚落幕的文博会上,义乌万隆市场开发公司与该市签订投资12亿元建设“璀璨中华文化影视园”的协议。 淄博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临淄区一方面出台政策,从民间等各种渠道广泛吸引资金,先后建起管仲纪念馆、中国古车博物馆、贾思勰纪念馆等10个博物馆,形成了密集程度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博物馆群;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齐文化研究基金,成立齐文化研究中心,连续举办齐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使古老的齐文化再次放射出动人魅力。仅两届齐文化旅游节就引来海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余元。无独有偶,原来只停留在《聊斋志异》中的狐仙鬼怪故事,也通过蒲松龄的故乡——淄川区蒲家庄的大手笔开发,具象成了引人入胜的国家AAAA级景区聊斋城,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 淄博市在高起点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举办陶博会、旱码头旅游节、聊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叫响了淄博陶瓷文化、淄川聊斋文化、博山孝文化和山泉洞文化、桓台渔洋文化、周村商业文化等地域文化旅游品牌,使周村古商城等多年来默默无闻的潜在资源一跃成为旅游热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际足联将淄博临淄确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仅在中文google上就能搜索到448万“足球起源地”的相关网页。 盘点淄博的文化产业,不仅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龙头迅速崛起,而且链条式集群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淄博广电通过与北大青鸟联手进军互联网,年创收上亿元;依托广电及传输网络等平台进一步延伸核心业务的增值领域,仅今年双向互动数字电视用户就有望达到30余万户;再加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跨行业投资发展,总资产已由1997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4亿元,各种收入也达到4.36亿元。 淄博书业早在2004年经营额就突破12亿元码洋,其中民营书业突破10亿元码洋。世纪天鸿跃升为全国首家同时拥有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的民营书业公司,并在全国27个省市区建立区域中心,发展起1600多家发行代理商。淄博书刊批发市场跃升为年成交额过亿元的鲁中书刊集散中心。在书业强力拉动下,全市印刷企业发展到76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家,超5000万元的10余家。 文化产业龙头的跨行业崛起和产业集群的出现,说到底源于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实现了传统陶瓷产业与丰厚文化底蕴的有效整合,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注入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内涵,该市开发的“中华龙”系列陶瓷每套售价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成为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的国宴用瓷和各国政要巨贾争相收藏的贵重礼品。但淄博人并不就此满足,通过建设“中国陶瓷馆”、“山东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中国陶瓷科技城”等大型展示交易平台,加大陶瓷文化的研究发掘力度,增加产品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进一步将文化、旅游与陶瓷产业结合起来,使淄博独具特色的刻瓷艺术、别具匠心的园林陶瓷、五彩缤纷的彩绘陶瓷、气势恢弘的壁画陶瓷、栩栩如生的陶艺艺术再次迸发出耀眼的异彩。 | |
|
编辑:
余梁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