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 十七城市 > 枣庄

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枣庄农民受惠“三化一转”

2006-09-05 09:38:31 SRC-78
   
 
□本报记者 孙宏弢 本报通讯员 孙全晖 
 

  枣庄,因资源而著名,因如火如荼的城市经济转型而备受关注。殊不知,在新兴工业蓬勃兴起的同时,以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工业经营理念指导下的高产、高效、创汇农业,正悄然改变着农村面貌,“三化一转”的“三农”战略切切实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专业化完善特色农业

  同样的优质马铃薯,价钱高的反而卖得快——这怪事出在滕州。
  一样的品种、差不多的个头、别无二至的“相貌”,每公斤价格居然差了0.2元。今年,滕州市界河、大坞、龙阳三镇的马铃薯不仅价格高,而且卖得快。追问买家原因,答曰:“在这里,几十分钟就能装一车,到别的地方,等一天也走不了,浪费这么多时间,哪还有利润?”
  滕州的优质马铃薯约有60万亩,大多分布在这三个乡镇。
  无独有偶,峄城区城南8万多亩的芸豆生产基地也是产销两旺。
  这是枣庄市促使优势产品加速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的结果。在枣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千亩方、万亩园”的专业化生产催生了一个个“国字头”的石榴之乡、芸豆之乡、樱桃之乡、马铃薯之乡,把特色农业演绎得淋漓尽致。目前,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的蔬菜基地30多个,面积达100多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24万亩,“两高一优”果树示范园15万亩。
  专业化生产带来了规模效益。无论是滕州的马铃薯、薛城的西瓜,还是峄城的石榴、山亭的樱桃,远销大江南北。把它们送出去的,是10万农民组成的专业运销队伍,其中,运销大户已有10000多个。

  标准化拓宽市场渠道

  在全省700多个无公害食品的品牌中,枣庄拥有89个,比例可谓不小。可是就在四五年前农技人员下乡推广标准化种植的时候,多数农民还不知“绿色蔬菜”为何物。有位老农听后仿佛恍然大悟:“怪不得我的茄子不好卖,原来城里人都喜欢吃绿色菜!”
  推广标准化种植,枣庄晚了好几年。2001年全省已有300多个无公害品牌,枣庄是空白。
  短短4年之后,已占到全省的1/8,原因何在?
  自2002年起,市里共拿出243万元用于农业标准化建设。“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形成了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基地、市场、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检测网络。同时,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创建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45处,市级示范乡镇8个,36个无公害农产品获省级产地认证。
  农民尝到了甜头,再也不埋怨“茄子不好卖”了。全市85%以上的蔬菜、果品实现外销,176个名优农产品多数可以直接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

  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距徐州六七十公里的台儿庄,农民有养奶牛的习惯。可是,卖奶却甚是麻烦——各家用桶送到运输户那里,凑齐一车再往徐州赶,如果4小时之内卖不掉,就只能坏掉。虽然明知一头奶牛一年的纯利应在3000元以上,可谁也不敢多养,多半是一家三两头。
  退休干部崔明信吃了几次亏后,挑头成立奶业协会,购买了冷藏设备,把运输户的“代销”变成了“包销”。没想到短短半年,附近的奶牛增加了好几倍,仅1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33家,而他自己的奶牛也从当时的两头变成了现在的300多头。经他的手“出卖乳汁”的奶牛已有五六千头。
  像这个奶业协会一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枣庄共有315个,参加农户达60000多户。

  “理性转移”减少农民

  与之相比,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推动更为显著。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滕州盈泰集团,年加工肉鸡、肉兔8000万只,带动1.8万户农民从事养殖业,年增加农民纯收入1.6亿元。到今年6月底,枣庄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7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利税3.6亿元,出口创汇7200万美元,带动51万户农民,解决农民就业2万多人。
  20岁的王玉猛是滕州鲍沟镇西石庙村农民,今年7月上旬他与13名同伴一起远赴天津新港造船厂打工。两个月后,他兴奋地给父母打电话:“我的工资长到1000多了,吃得好,住得也不错!”
  王玉猛和他的同伴们是新港造船厂向滕州龙泉技校“订购”的电焊工。
  “依靠‘订单’培训,我们光焊工就输出了4000多人,远的去了福建、广东,近的在青岛、济南。”校长李乐敏说,“我们与每个企业都互相考察过,学员的待遇都有保证,所以超过80%的人都能留得住。”
  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减少农民,要害在于进了城留不留得下。枣庄市倡导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的“理性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善南技校9月23日入学的60名学员,第二天就被带到了位于山亭的海扬服装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未来的家”。在那里,大家拿到了《就业安置合同》,合同注明了自己应达到的技术水准、应遵守的劳动纪律、工资待遇的底限。同时,学校和公司签订了《培训就业协议书》,对劳动待遇、三险、生活条件、人身安全等极易发生劳资纠纷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目的明确的培训加上“双保险”的输出机制,达到了“三赢”的效果:学员安心、企业省心、学校放心。
  枣庄全市去年以来转移的10多万农村劳动力,有近一半是这样的“理性转移”。

  编辑: 周传金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