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当啤酒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在青岛时,或许并没有多少人料到,在时光淘洗中,它会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四海游客纷至沓来,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青岛啤酒所拥有的历史厚度使其有资格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幅“图景”,反映着青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海纳百川的城市标识
在青岛,民族传统文化的纵向继承,欧洲文明的光顾,以及城市发展进程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交融,使这座城市活跃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因子。
而作为舶来品的青岛啤酒,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已经被烙上了文化印记,更重要的是,青岛啤酒具有异国基因与本土特色融合的多元性,这恰恰与青岛的城市气质相吻合。
长期关注青岛文化的宋文京说,二者精神内涵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啤酒节在青岛的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此外,他认为,作为青岛啤酒集中表达的啤酒节有足够的资质附着于城市的文化形象之上。
文化景观繁荣的集中地
每年8月,青岛泛着酒花的芳香,文艺演出也攀至巅峰。据市文化局市场处统计,不包括青岛音乐节举办的各种音乐会,以啤酒节为核心的演出就有近200场。
与此同时,青岛各大广场“无处不飞歌”;中瑞大提琴乐团、德国音乐大师班、叶登民吉他独奏音乐会、“2006+9”中国青岛视角展……国内外的艺术名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在8月聚首青岛,举办各种室内音乐会,开办多种展览,或者混迹在游客中,独自享受啤酒节的乐趣。
青岛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城市文化信息集中体现在了啤酒节上。他认为,在经过概念拓展、产业链延伸后,啤酒节应该有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形成青岛的一种文化现象。
“青岛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是啤酒城执行总指挥段训田对啤酒节的定位。他认为,啤酒节植根于百年青啤所酿制的城市文化氛围之中,反过来,啤酒节又从文化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反哺了城市文化。
参加“2006+9”中国青岛视角展的陶艺家罗小平、雕塑家张永见等一行人,一见青岛的媒体记者就用“啤酒”开场。在他们的印象里,啤酒是青岛的一个符号,啤酒节已是青岛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气象,或者说是文化景观。
平民追捧的文化意义
之所以说啤酒节是青岛的一道文化景观,其民众的广泛认可促成了这一断言的成立。
“每年夏天,我们全家都会去趟啤酒城,或者到汇泉广场逛逛。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老青岛人王义声的“习惯”说法几乎是青岛人的一致观点。
在啤酒节期间,大街小巷、商场里、饭店里、公交车上、出租车上……市民与游客几乎言必称“啤酒节”。的确,16届的磨砺已经让啤酒节深深融入青岛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啤酒节之所以越办越火,并在国内众多啤酒节中堪称翘楚,除了政府主导地位的保障和青岛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外,青岛的城市文化和百年啤酒文化内核的相互融合,以及市民和游客在文化上对节日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是啤酒节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所有节庆活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说,每一种文化都是植根于故土观念之上并形成独特“风景”的。啤酒节正是诞生于青岛人的“青啤情结”,并在这个被浪花和酒花共同浸润的城市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